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杨宜勇:从“零”到“强”,坚定不移走好制造强国之路

文稿-老师照片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已突破600万家。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中央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一、中国制造:从零到强的辉煌征程

(一)新中国制造的辉煌历程与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的发展之路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顽强奋进,从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到新时代的高质量跃升,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智慧与汗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然而,中国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投产,填补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多项空白;邯郸纺织厂等众多企业,为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工业“第一”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制造的前行道路,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力量。

改革开放如同春风吹拂大地,为中国制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深圳、东莞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制造业重镇,诞生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强大竞争力,更展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超四成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从高速铁路、5G通信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到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石与命脉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力量。

从经济角度来看,制造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涵盖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较高,为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例如,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钢铁、橡胶等原材料产业的增长,还促进了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金融、汽车维修保养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

从科技创新角度讲,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许多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都源于制造业企业的研发与实践。中国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航天领域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航天制造企业的精密加工和装配能力。这些高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如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为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能够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国防安全层面而言,强大的制造业是国防工业的坚实后盾。先进的武器装备、坚固的防御设施等都需要强大的制造业来保障生产。我国在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背后是众多国防科工企业和相关制造企业的不懈努力。这些企业具备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为我国国防安全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确保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足够的威慑力和话语权。所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非常重要!

(三)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综合优势与历史机遇

1.庞大的国内市场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庞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和创新资源,促进制造业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例如,我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促使国内手机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品质,在全球手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同时,庞大的国内市场还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加工,再到产品组装和物流配送,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协同高效。这种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使得制造业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众多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电子产品组装企业和相关服务提供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全球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而且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也在逐步提升。大量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等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4.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势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领域,引导资源向制造业集聚。政府还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推动重大制造业项目的实施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业企业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转产防疫物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制造业的强大动员能力。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刘妍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