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共青团转型:淡化行政色彩,更接地气

广东共青团转型:淡化行政色彩,更接地气

今年4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在《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推动共青团转型的报告》中表示,“使团真正成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竞争的‘探路者’和‘先行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随后在报告上作出批示:思路正确,措施可行,积极稳妥,探索前行,争取走出一条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和带动青年工作的新路子。

一年前,广东省拉开社会建设大幕,通过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进而使其服务社会成为重要思路。彼时,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以下简称工青妇)等传统群团组织的改革被提上日程。

《中国新闻周刊》获知,汪洋对此改革倾注心力颇多。仅今年以来,已经三次听取工青妇专题汇报,对工青妇三家工作的评价或褒扬或颇有微词。知情人士透露,“改革之初,持观望态度者不在少数,担心改革只是作秀。但随后发现主政者决心推行,积极性遂被充分调动起来。”

早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即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被看成此后工青妇改革的合法性依据,亦成为工青妇新的历史任务。

尽管如此,但怎样推进改革仍然需要工青妇在实践中摸索,并无现成模式可以遵循。

淡化行政色彩

广东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构想缘于2011年。“2011年8月,工青妇在向省委常委汇报工作的时候,汪洋书记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的时期和新的使命下,工青妇要打造成为枢纽型的社会组织。”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曾颖如坦言,接到命题后,团省委整个班子一直都在思考,核心问题就是: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转型方向?

事实上,“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并非起于广东。2009年初出台的《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同年4月,北京市还正式认定了共青团北京市委等10家组织为首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

不过近年来,广东省在社会建设领域异军突起。2011年,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社会建设问题,并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颁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和一系列配套文件,并从去年7月1日起给社会组织全面“松绑”,实行社会组织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共青团广东省委《关于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强化共青团社会服务功能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认真、大胆地探索,广东的团组织要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路子。”

如何才能在全国走出一条新路子?“最开始的理解,就是要形成一个青年社会组织的枢纽,把他们凝聚和团结起来,从这个角度考虑较多。”曾颖如介绍说,经历了几个月考察、调研的“头脑风暴”之后,一个更明晰的改革理念被提炼出来,“打造枢纽型组织,对共青团来说,就是在工作职能上的延伸和转型,即共青团在原有职能上怎么样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

“现在各种以工人、青年和妇女为主体,或面向工人、青年和妇女服务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正视现实,就会逐步被边缘化。”今年3月27日,汪洋在构建枢纽型组织工作体系汇报会上如此警示。他还指出,“工青妇按照社会组织去打造自己,淡化原有的官办行政色彩,就可以更好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刚开始有不同声音,我们到底叫枢纽型组织还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后来领导说不去争论这个概念,关键是发挥什么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曾颖如认为,如何转型服务,如何提升服务青年的能力,才是此次转型和变革的真正要义。

“这个事情十年前可不可以做呢?十年前,共青团也在一些社区建立了青年中心,但是孵化的土壤没有这么好。”曾颖如表示,从中央到广东,都在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时代背景,“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进去,就可能会很边缘化了。”在她看来,这也是倒逼共青团组织尽量减少机关化,从而更加“接地气”,回归原本群众属性的一条路径。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