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美国历届总统为何忌惮FBI

俞飞:美国历届总统为何忌惮FBI

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繁华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上,坐落着一座略显陈旧的8层米色大楼。远远看去,酷似一位与世无争的垂垂老者。只是,一干行色匆匆的神秘黑衣人,不时出入其间,让外人禁不住暗暗好奇。

再尊贵的客人,都要出示身份证件进行登记,警察和执法官员还要上缴武器。有缘走进楼内,会发现各个角落,安装着无数金属探测器和摄像头。这一切,无不显示FBI总部不可侵犯的派头。

FBI首任局长胡佛在位长达近半个世纪,同期八位总统入主白宫,你方唱罢我登场,唯独大权在握的胡佛局长屹立不摇,堪称政坛不倒翁。是什么让历届总统对他忌惮有加,却又礼让三分?

珍珠港事件、肯尼迪遇刺、尼克松下台、克林顿绯闻、马丁•路德金之死、9•11事件,处处都可看见FBI的身影。总统、第一夫人、国会议员、爱因斯坦、卓别林,无不生活在FBI的监视之下。

揭开层层神秘面纱,让我们一窥FBI的真容。

FBI的崛起之路

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系司法部属下最重要的联邦执法部门,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反间谍机构,与中央情报局并驾齐驱。FBI前身为“司法部调查局”,1908年成立。这家百年老店,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地位显赫,动见观瞻,长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

镜头拉回到百年前,老罗斯福总统下定决心,组织一支特工队伍。斯时,财政部、邮政部等部门早有各自的特工机构,国会议员以叠床架屋,浪费公帑之名,振振有词,大表反对。

草创初期的FBI,工作不顺,处处受人掣肘。活动范围限于首都华盛顿特区以及印第安人保留地,职权不过是处理一般跨州的民刑案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FBI连对付区区德裔工人怠工斗争,也感觉异常棘手。外界冷嘲热讽之声不绝,自不待言。

1917年,一位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小伙子,进入司法部工作。很快,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到深夜,办公室一坐就是几十个小时,很快赢得上司好感。这个拼命三郎,才干过人,在打击三K党、无政府主义者、罢工工人、激进团体等行动中,一展长才,声名大噪。

1924年,29岁的他走马上任,当上FBI局长。他,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胡佛。可以说,FBI前50年的历史,几乎就是胡佛的个人传奇。谈FBI,却不谈胡佛,就好像长坂坡没有赵子龙一样荒诞无稽。没有胡佛的长袖善舞,也就不会有今天的FBI。

1932年,胡佛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角。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绝望的失业工人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此起彼伏。动荡年代,犯罪高发,盗贼横行,全美爆发多起大案要案,社会反响强烈。

元旦那天,首次横跨大西洋飞翔的飞行英雄林白,幼子遭人绑架,轰动一时。林白本人不啻美国梦的化身,幼子遇害,凶手逍遥法外,举国震惊。公众将此案视为罪犯对法律和秩序的公然挑战。

迫于民意压力,总统宣布如果地方政府提出请求,联邦政府会出手干预。美国会立马通过《林白法》,明确授予联邦调查局在绑架案中,行使司法逮捕权,特工人员有权携枪执勤。

须知,实施联邦制的美国,原本地方警察维护本地社会治安,属于州的专属权力领域,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州权与联邦权力两水并峙,井水不犯河水。美国联邦层级只有司法部,而无类似我国公安部的机构。

但是,形势比人强,此时,公众强烈要求严打日益猖獗的犯罪,执法部门必须全国一盘棋。新泽西州一份报纸强调:“这种犯罪表明,美国需要一个以华盛顿为中心的,像英国苏格兰场那样的执法体系。”费城报纸也呼吁,鉴于犯罪危及国家生死存亡,联邦政府必须领导全国严打有组织犯罪活动,刻不容缓。

小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将禁酒局、身份证局与FBI合并,胡佛出任新机构最高首长。如虎添翼的他,风风火火,首先建立技术实验室,严令特工不仅要用勇气,而且要用脑子破案。果不其然,杀害林白幼子的凶手,因使用赎金露出马脚,被FBI特工擒获,送上电椅。

1935年,胡佛趁热打铁,宣布成立国家警察学院,致力于警务人才的专业培训。他力主制定严格的标准,透过正规的训练,打造一支精兵悍将,狠狠打击不法之徒。他更以林白案为突破口,让特工获得在所有严重案件中的逮捕大权。

努力终见成效,FBI一改软弱无能旧形象,连战连捷,先后侦破多起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案要案,将罪大恶极的“机关枪”凯利、“美男子”弗洛伊德、“娃娃脸”纳尔逊、芝加哥黑社会老大卡彭等悍匪一举剿灭。一炮打响,声名鹊起的胡佛,成功树立威望,广为民众传颂。FBI特工,更赢得“政府的人”绰号。

相较普通警察,FBI独具优势。首先作为唯一对外公布犯罪活动统计数据的机构,难免人为操纵美化数据,夸大战绩,掩饰失误。其次,自主选择打击目标,将矛头对准便于追捕、知名度大的亡命之徒,而不是规模庞大、难于对付的有组织犯罪集团。这样一来,每周就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犯罪分子落入法网,FBI破案率惊人,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媒体推波助澜,一味赞美,FBI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权威,牢不可破。

珍珠港事件爆发,反间谍工作,更是紧锣密鼓,提上FBI议事日程。罗斯福总统此前签署秘密法案,授权FBI调查国内的间谍破坏活动。特工拆开轴心国外交邮件、窃听可疑人员电话、进入住宅搜查,获得不少宝贵情报。

在此期间,FBI将触角向国外延伸,成立特别情报处,在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招募三百余名特工,为日后与中央情报局分庭抗礼埋下伏笔。

1944年,胡佛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表讲话,大吹法螺:“今天,我高兴地告诉大家,隐藏在西半球的轴心国特务已被我们发现并全部摧毁了,曾被大肆吹嘘的第五纵队被连根拔掉了。迄今为止,敌人未能在我国成功地进行过一次破坏活动。间谍活动也受到控制。”

冷战后,美国掀起反共狂潮,政客大肆煽动,社会对“红色威胁”谈虎色变,醉心于从床底揪出“赤色分子”。不甘寂寞的FBI频频高调亮相,夸大共产主义“威胁”,借此谋取政治利益。

FBI重拳出手,与参议院麦卡锡一唱一和,联手展开忠诚调查,打压破坏左翼组织。著名的卢森堡夫妇世纪间谍案,就是其中一例。FBI一步步把手伸向产业界、大学、工会、社会团体,收买告密者,收集秘密档案,多少苏联间谍栽在FBI手下。

美国共产党员人数从高峰时期的8万,降至1974年的2千左右。对激进人士仇视和打击坚持不懈,至死不渝的胡佛,晚年甚至对助理大发脾气:“如果你不断胡说国内共产党已经今非昔比,我怎么好从国会弄到拨款?”司法部长罗伯特讽刺:“也许,硕果仅存的美国共产党中,大多数已经是FBI的卧底吧。”

我们不需要盖世太保!

纵观胡佛一生,所谓的丰功伟绩,无非是其领导之下,FBI严打国内甚嚣尘上的犯罪活动,社会稳定。同时,有效抵制左右极端势力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保卫美国“自由民主”制度坚若磐石。

一言以蔽之,胡佛成了20世纪捍卫美国的“守护神”。正如,他自己常常标榜的名言:“向你的FBI去寻求国家安全和财产安全吧。这两大伟业都是用来保护你、你的家人和你的祖国!”罗斯福总统曾亲自写信给他,感谢FBI“出类拔萃的服务”。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FBI种种秘密警察行动,让有识之士侧目不齿。君不见,一向是满口仁义道德的胡佛,表面上反对电话窃听,在国会听证会上赌咒发誓,一旦发现特工涉嫌窃听电话,立即开除此人,严惩不贷。1928年,FBI守则也大言不惭:窃听电话是不正当、非法、不道德的行为。

实际上,胡佛最爱利用秘密监视方式,抓住名人一切可以利用的缺陷,放大成沸沸扬扬的丑闻,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他长期对罗斯福总统夫人“红杏出墙”备感兴趣,不遗余力地收集她的黑材料。罗斯福总统的婚外情,同样难逃胡佛鹰隼一般锐利的眼睛,将把柄巨细靡遗,秘密记录,充当日后政治讹诈的杀手锏。

对此,杜鲁门总统深恶痛绝。1945年5月12日,欧洲战事结束四天后,他在备忘录中写道:“我们不需要盖世太保或者秘密警察。FBI正在向这个方向蜕变。他们的职责本应是对付犯罪分子,但他们现在热衷的却是搜集名人丑闻,并以此为把柄进行讹诈。他们对地方官员的藐视,已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

一时间,FBI是“盖世太保”的说法不胫而走。新任总统如是评价,胡佛心急如焚,急思对策。他竭尽所能巴结总统,派出手下向总统示好:“胡佛先生希望您能知道,他和FBI完全听从您的支配,随时听从您的召唤。”新总统冷冷顶了回去:“如果我真的需要FBI做什么的话,我自会通过司法部长提出要求的。”

担任总统不久,杜鲁门了解到,罗斯福在世时,透过胡佛进行电话窃听,掌握政治对手活动情报,逐步熟悉白宫主人不足为外人道的权术手腕,对FBI的认识大有改观。耐心看完胡佛送来的一份份政敌材料,尝到权力甜头的杜鲁门,不得不暗自佩服FBI的活动能力。

上世纪50年代后,FBI食髓知味,成立“国会关系室”,专门负责整理国会议员个人生活档案。举凡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无所不包。日积月累搜集的内幕资料,关键时刻抖出,好与主管预算人事的议员讨价还价,也可作为日常交往,投其所好的润滑剂。

议员嫖娼,若遭FBI抓到,胡佛总会安慰诚惶诚恐的议员:“小事一桩。你放心,这些材料只会放在我的保险柜里,别人谁也看不到。”难怪,小辫子在人手中的国会山衮衮诸公,总是对胡佛敬畏有加,任由FBI予取予求。胡佛老友,共和党人士蒙特,私下痛批:“胡佛是美国最危险的敌人,滥用职权,到处整别人的黑材料。”

历任美国总统,对于胡佛既爱又恨,无人敢逼令其退休。每一位总统,都离不开FBI秘密情报。窃听,像毒瘾一样,难以戒掉。固然,总统可借此监控政敌一举一动,一偿夙愿;但这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让他们胆战心惊,如坐针毡。太阿倒持,安坐在幕后的胡佛,大权在握,冷眼观世,仿佛一切不过是狮王与狐狸达成的秘密交易。

拈花惹草、风流成性的肯尼迪总统告诉好友:“在我活着的时候,没有谁敢找我的麻烦;到我死去的时候,管它会怎么样呢!”饶是如此,遇上老谋深算的胡佛,他也只能赞颂FBI严格遵守宪法、恪尽职守。他不假思索告诉媒体:“胡佛先生,将是我优先任命的高官。”他恐怕还不知道,胡佛私下早将总统与马丁•路德金这两位朝野重量级人士的黑档案,全部纳入自己的私人档案,整整塞满四大房间。

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主动登门拜访胡佛局长。下台后,他心有余悸地回忆:“情报是胡佛手中主要的威力源泉。他对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了解一些情况。这使他既成为有用的朋友,又成为危险的敌人。”

岂不知,联邦调查局第100-382196号档案中,还记录着1950年代一名好莱坞二流演员的资料:“身高6尺1英寸,体重175磅,蓝眼睛,棕色头发。既是一个演员,又客串过工会工作。”

此人后来辞去工会一职,转而成了FBI的告密者,专打演艺圈左翼人士小报告。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日后出任美国总统的里根。

9•11之后的FBI

9•11事件,令一向自诩神通广大的FBI大为丢脸,国内舆论争相挞伐。美国政界毫不讳言,打造固若金汤的国家安全防线,国内情报机构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

两位FBI特工向媒体曝出猛料,他们迫于上级压力,不得不停止调查与基地组织有染,之后参与9•11袭击的嫌犯。特工怀特直言:“毫无疑问,9•11事件绝对是由FBI的无能直接导致的后果。”

1990年代初期,中东恐怖活动甚嚣尘上,怀特等人奉命在芝加哥展开调查。但当他向上司提出,要追查与本•拉登有密切联系的团伙时,迂腐的上司不为所动,嚷嚷道:“你不可以进行调查,我禁止你这么做,别没事找事。”特工福莱斯特痛心道:“他们犯下了严重的官僚主义错误,为此许多美国人白白送命。”英雄无用武之地,徒叹奈何?

FBI局长罗伯特在国会发言辩称,与基地组织战斗多年的FBI,粉碎过十起左右的恐怖袭击。但是,情报机构永远无法对恐怖事件作出100%的预测。其实,一面之词,难以服人。FBI对恐怖分子秘密活动早有监视,却迟迟未采取霹雳行动,断然加以逮捕。不能料敌机先,剑及履及,势必酿成大错,自食其果。

FBI不可饶恕的麻痹大意,让美国付出惨重代价。痛定思痛,美国各界认识到情报共享何其重要,重构情报体制及国安体系,此其时也加以重构。

司法部长与FBI局长达成共识,重新定义FBI战略目标与任务。将反恐活动列为当务之急,调整人员,加强与其他情报机构的合作,提升预防和打击恐怖活动的能力。拥有2.5万员工的FBI,将刑事调查部门6百多人,全部调到反恐部门,再招募900位分析师、电脑专家、翻译等特工,全部投入反恐第一线。

今天的FBI,每年四五十亿美元的经费,总部设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犯罪侦破技术实验室;旗下指纹鉴定和档案室中,存有一亿七千五百万指纹档案;每天受理2.5万件指纹查询业务;其电脑系统储存海量电子档案;全美各地警察机构24小时不间断沟通联系。几分钟之内,就可查到这里负责提供的权威技术资料。经费之充裕,技术之先进,资料之详尽,无不傲视全球。

放眼美国之外,44个法律参事办事处和四个二级分部,触角伸向全世界。2002年,FBI北京办事处成立。

2003年起,FBI启动百余年来最大范围的变革计划。新世界,新使命。人事制度、机构文化与运作体制,踏上艰难嬗变之旅。百年老店,能否转型成功,化蛹成蝶,分外引人关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