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宵:中国的老朋友缘何越来越少?

冯宵:中国的老朋友缘何越来越少?

北京时间10月15日,素有"中国人民老朋友"之称的柬埔寨王国太皇西哈努克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西哈努克的病逝不仅让人重温了他与中国紧密相连的传奇一生,也不免让一些中国人思考,中国人民还有多少老朋友,他们的现状是好是坏?

此前,曾有媒体对"中国人民老朋友"一词做了调查研究,历史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一短语在《人民日报》上共出现601次(截止于2011年初),曾有四个高潮,分别在1978年(开始与多国建交)、1985年(改革开放得到支持)、1990年(开拓外交新局面)和1997年(香港回归)。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2003年开始,这一短语在出现的频次骤减,从每年50次左右降至20次左右。

据此,我们大可推断,“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减少,那么原因在哪?是果真如外媒所说的中国陷入外交窘境、还是大环境使然,抑或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从数据上看,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外交关系下不易出现像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和基辛格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是老朋友少的显性解读之一。

另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外交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建国时期的"一边倒",邓小平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理念已逐渐被新时期的"大国崛起"所取代。在钓鱼岛及南海问题上,中国以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愈发显现。鉴于中国人民老朋友多为政客,能完全根据中国利益走的政客越来越少。在国家利益面前,多数国家摇摆不定。这一点上,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的表现尤为明显,像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领导人几天一换脸,领导人之间的口径经常不一致。这样的政客在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当之为朋友,但还远远够不上"中国人民老朋友"这一级别。

当然,这一数据的下滑也足够令我们反思。中国在大手笔援助他们的情况下,在受援国,中国的竞争力和号召力仍不及深陷经济危机的美国。一些国家在接受我们援助的同时并没能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且频有冲突、争端发生,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恐惧。这一方面源于我国驻外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与援助国价值观上面的隔阂。扭转这种差异依靠的往往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美国软实力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它的公民社会。相比之下,中国软实力却高度依赖于政府资源的推动,中国民间社会的大部分潜力都尚待开发。

此外,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阿拉伯之春”中相继倒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也陷入内忧外困中。对中国而言,老朋友人数下滑一方面由于现有老朋友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创造老朋友的条件和能力不够。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