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中国之路在漫漫长程中再次进发(2)

李忠杰:中国之路在漫漫长程中再次进发(2)

三、按过程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过程论思想,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才能正确破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难题。

比如,怎么理解和认识恩格斯晚年对美国人和美国民族的评价,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例。

时值1888年,恩格斯携家人到美国旅行和疗养。其间以及回到欧洲后,写了几篇文章和几封信件,汇总起来,称为《美国旅行印象》。因为是恩格斯生前最后的几篇文章和书信,涉及到对美国及资本主义的一些评价,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

多年来,一些学者或领导人都认为,恩格斯在这些文章和书信中积极肯定了美国民族的务实和创新精神,值得学习和研究。所以,若干年前,中央党校在为领导干部学习编写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中,专门介绍了《美国旅行印象》。但印发后,有同志提出疑问,认为教材的解释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于是在正式出版前,我接受任务,负责对这篇著作的内容进行核查研究。我认真查阅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有关的文章和书信,作了认真研究,发现教材最初对这个问题的表述确实不太准确,以往人们对恩格斯有关思想的理解也确实存在偏差。

何故呢?原来,恩格斯在《美国旅行印象》一开始,就说了很长一段话。大意是说,美国是一个新世界,不仅就实践而言,而且就其制度而言,藐视一切继承和传统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旧式的、沉睡的欧洲人。还说,美国人对每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会马上从其实际出发,进行实验,如果认为好的,差不多第二天就会付诸实施。在美国,一切都应该是新的,一切都应该是合理的,一切都应该是实际的,一切都跟我们不同。

这段话,通常便认为是对美国民族特点的一个肯定。

但事实上,这种理解与恩格斯的原意已经大相背离了。

之所以说背离,关键在于,恩格斯在文章的开头,也就是在赞扬美国人的这段话之前,首先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即:“我们通常都认为,‥‥‥”毫无疑问,这句话,实际埋下了对随后内容加以否定的伏笔。

对美国的赞扬用了将近一页的篇幅。但前面加上“我们通常都认为,‥‥‥”的概括,显然就表明,恩格斯对这种评价是有所保留的。但以前,人们阅读恩格斯这篇文章时,只注意到这一段很长的对美国的肯定性评价,却没有注意到开头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概括和提示。以为恩格斯真的是在赞扬美国。结果,就把恩格斯的原意理解反了。

实际上,恩格斯是说:“我们通常都认为”美国民族有很多好的特点,但他自己到美国走了一趟后,发现所看到的与原来认为的并不一样,甚至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他在文章开头说了“我们通常都认为”,意在引出后面他与此不同的实际观感。

那么,他所看到的美国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在有关文章和书信里,恩格斯说了很多评论性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是认为,美国民族是一个暴发户,一下子有钱了,得意洋洋,但是有很多毛病,缺乏教养,缺少绅士的风度。对所有这些,恩格斯都很为鄙视,大不以为然。他甚至还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美国人与欧洲人比较,就象外省人和巴黎人一样。”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欧洲人就像巴黎人,比较文明;而美国人只是乡下人,缺乏教养。

所以,总体上,恩格斯对美国民族的一些基本特点的评价是否定的。他认为,美国并没有“我们通常都认为”的那些长处。他引述这些通常的“认为”,只是为了否定这些“认为”。

所以,教材最初的评述,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恩格斯这些文章和书信的理解,与恩格斯的原意是不相符的。

为了尊重恩格斯的原意,我对教材做了一些修改和处理,强调恩格斯到美国后,实际看到了两种矛盾的现象。既有一些充满活力的现象,也有一些非常落后的地方。不要误以为恩格斯对美国民族、美国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一种改动,虽然还是有点牵强,但照顾到了方方面面,避免了对恩格斯原著原意的较大误解。

这样一件事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首先要尊重原意,准确理解,而不要发生误解或随意曲解。扩而大之,对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搞清楚”。即首先认识和掌握“老祖宗”的基本思想。以老老实实的态度,认真阅读原著,真正掌握“老祖宗”的原意,搞清楚“老祖宗”讲了哪些话,有哪些思想观点,有哪些基本原理,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包括翻译,必须准确,符合原意。要在真正搞清楚原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不要因己所好,各取所需;不要断章取义,割裂肢解;不要牵强附会,任意曲解;不要越俎代庖,层层传销。中央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们各种论述的原意到底是什么。

但是,仅仅到此为止,就够了吗?不够。

需要进一步提出问题和思考研究的是,既然恩格斯对美国的评价和论述基本上是负面的。那么,这种负面的评价和论述是不是完全正确、完全符合美国的实际?

按照过程论思想,这就需要用发展中的实践来加以检验了。

如果用100多年来的实际情况加以检验,我们可以发现,恩格斯《美国旅行印象》中对美国民族特点的否定性评价,并不是完全科学、准确的。

100多年来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美国一贯趾高气扬、为所欲为,奉行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政策。但作为美国民族、而不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又确实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比较务实,比较富于创新精神。对此,列宁等人都做过肯定,世界上也几乎都有公认。这些特点,正是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可以学习的。

因此,按照实践标准,不准确的不是恩格斯所否定的“我们通常都认为”的那些观点,而恰恰是恩格斯自己对于美国民族的那些否定性评价。

对这样的结论,不需要有什么惊愕。因为这并不是否定恩格斯的一生功劳,更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无论从科学意义上来说,还是从当时的历史事实来说,恩格斯并不是神,而是人。当时,恩格斯去美国,主要是去治病、疗养的。走马观花,看了一些现象,但考察还是比较粗,比较表面,对美国的了解还不是那么深入。所以,对美国的评价不是非常全面、客观。这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思想,人类社会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生活在变动,社会在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刻也不会停止。

特别是当今世界,无论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状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还是社会阶级结构、组织管理体系、政治上层建筑等等,其变动、发展的程度和烈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面对这种发展变化,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能对实际的状况和历史的发展视而不见,而是有必要,也有条件,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高度,用实践这样一个最根本的标准,来检验马克思恩格斯的各种思想和观念。要通过这种检验,看其是否经受住了100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看其哪些经受住了检验,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哪些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对“老祖宗”著作中的思想,哪些要继续坚持,哪些不必再继续坚持,哪些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这也就提示我们,搞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原意,不是要再搞“句句是真理”,不是要再搞新的“两个凡是”,认为老祖宗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每一句话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认为今天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每一件事都要到书本上去找根据,书本上有的,就干;书本上没有的,就不干;书本上说的,就是对的;书本上没说的,就是错的。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用过程论的方法和观点来看待。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而不要当成宗教;坚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相伴,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青春的活力;坚持用实践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把理论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动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按过程论看待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90多年,执政已经6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是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

用过程论思想来看,这样一部历史,就是一段为期已经90多年的奋斗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自身建设的过程。

在这样一段恢宏壮阔、艰难曲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了两次革命,干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两次飞跃。

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正在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与此相应的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两次飞跃,是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按照过程论思想,将90多年、60多年、特别是30多年这一过程的现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两次革命、三件大事、两次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过程取得的成就,是客观的,也是巨大的。它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能够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重要资源。

按照过程论思想,我们也可以看到,党的发展和党领导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搞革命、建设和改革,没有现成的道路好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探索,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误,有曲折。所以,党在这一过程中也走了一定的弯路。这是不必讳言的,也是不奇怪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它,特别是科学地总结它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力求使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一点、更顺一点。

经过90多年、60多年、特别是3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鲁迅先生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干出来的。”

人类的历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路联系在一起的。千年沧桑,百年岁月,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甚至非常艰难。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道路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三个深刻的启迪:

一是,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二是,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三是,在道路问题上,中央领导集体要坚定不移,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

经过90年、60多年、特别是30多年的奋斗、探索和自身建设,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使我们倍感自豪,也引起了世界的赞叹和热议。各种赞誉之声蜂拥而至。在这种形势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就格外重要。

按照无限发展的过程论以及阶段论思想,我们迄今走过的,仅仅是漫长过程中一个很小的阶段。总体上,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国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历史、现实,目标、任务,都表明,我们党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还很长很长。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或者更准确地说,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征程上。但同时,我们依然处在中国之路的漫漫长程上,处在这漫漫长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重要节点上。

因此,我们切不可骄傲、懈怠。

按照过程论思想,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一定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新的更大的辉煌。

我们正在中国之路的漫漫长程中再次进发。

中国之路的未来进程如何?未来方向如何?未来前景如何?这将是中国和世界许许多多人们所共同关注的大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由未来10年、未来20年、未来40年、未来更长实践所要证明和回答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