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高东镇的两次“公推直选”:部门间衔接需完善

浦东高东镇的两次“公推直选”:部门间衔接需完善

从镇长到镇党委书记,黄建忠经历了两次“公推直选”的考验。

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东镇被选为上海两个党委“公推直选”的试点乡镇之一。这个毗邻长江的远郊乡镇,第一次迎来直选新一届镇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的尝试。

在当年的“公推直选”中,党委班子以80%以上的平均得票率当选,而刚从镇长任上走上党委书记岗位的黄建忠,则以90.8%的得票率当选新一届镇党委书记。

“之前对得票率的预计没有这么高,我觉得70%已经不错,”黄建忠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曾怀有能不能成功和得票率高不高的忐忑心态,而选举票数一出来,当选班子成员心既感恩于党员的信任,又感到责任重大。”

5年后,高东镇的“公推直选”进一步深化。2011年7月3日,党委班子成员以91.75%的平均得票率当选;黄建忠再次公推直选为镇党委书记,得票率为97.2%。

在这5年中,高东经济快速发展,集镇面貌日新月异。“镇党委领导班子怀着感恩之心,下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积极性增加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办了不少实事,”黄建忠说,“因为我们是党员和群众公推直选产生的,只有多走基层,多做实事,多关心民生,才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高东镇作为全市‘公推直选’试点乡镇,在扩大党内民主、积极地推进改革和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都有新的实践,”时任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孙大明此前评价称,“试点对本市其它乡镇面上推进党内民主,也有了很好的实践意义。”

“做好选不上的准备”

中共党内“公推直选”的试点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2006年,高东镇被上海市委选为首批“公推直选”产生党委班子的两个试点乡镇之一。

“当时市领导强调,这次试点必须成功。”黄建忠回忆说,“这对我们压力很大。我在镇党委民主生活会上说,我们要充分做好选上和选不上的准备。”

这不无道理。面对历史上首次直选镇党委和纪委班子,黄建忠和其他候选人,面临的是一次由高东镇全体党员对所有候选人的信任投票。

按照程序,与黄建忠和其他8位由组织按照新一届高东镇党委委员人数足额推荐的候选人一同竞争的,还有数位通过党员、群众联名推荐或以自荐方式入围的候选人。

与以往不同,这些最终入围候选人名单的人选,将在2006年10月22日那天,接受镇域内全体党员的投票。

“当时,我向上级请求,如果我选不上,想让我留在镇上做个工作人员,班子其他同志由于种种原因在试点中落选,也请组织给他们重新安排相应的岗位。”黄建忠回忆说。

直选的结果让黄建忠和其他班子成员松了一口气——组织推荐候选人基本均以80%以上的得票率当选,黄建忠本人则以90.8%的得票率当选新一任高东镇委书记。

作为高东镇的一名普通党员,徐路踊跃村联合党支部党员王美君对以“公推直选”出来的镇党委班子作出这样的评价:“候选人的压力比以前大了,因为直选的关系,候选人的情况都被拥有投票权的党员所熟悉,党员和群众都会对候选人的工作进行观察和考虑。”

“公推直选”不仅是选择候选人,而更重要的是对领导班子在过去几年中的工作进行信任投票,选的是候选人在日常工作中的作风、效率和接待民众时的形象。

“市委和区委选择高东镇进行试点是对我们的充分肯定。”黄建忠称,这缘于高东镇在三方面的优势:高东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公推直选”提供的基本保证;历届镇党委、镇政府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积累了群众基础;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基础,为镇党委提供了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凝聚力。

镇内党员规模和基数的稳定,也是 “公推直选”试点落户高东的原因之一。

“2006年高东在册党员为2100余名,规模恰当,与浦东新区其它大镇有1万多名党员相比,高东试点公推直选的条件相对成熟。”高东镇现任党委组织委员庄董新说。

从17人到9人

2011年,高东镇迎来第二次“公推直选”试点。这一次,党委(纪委)书记、副书记也由党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2006年那次,光设计试点方案就用了将近4个月,而去年的深化试点,方案仅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庄董新说,“选举时间也由第一次的4个月,缩短为40天。”

在去年深化试点的程序设计上,高东镇首次采用了组织不足额推荐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党员群众的推荐力度。2006年,组织推荐了9位新一届镇委委员候选人,这与高东镇党委实际委员人数相同;而在2011年,组织则推荐了8位候选人,剩余1位人选,由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和驻区单位党员代表联名推荐产生。

“也就是说,直到直选最终结果揭晓前,除了8位组织提名候选人能否选上的悬念外,另外还有1位当选人,是事先谁也无法预料的,”庄董新解释称,“但从11位候选人中,选出的9位镇党委委员,组织都会放心。”

按照试点方案,供直选的镇党委委员候选人由公推产生,这意味着,即使是高东镇内一名普通党员,只要获得由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和驻区单位党员代表共20人以上联名,并通过镇党委、镇试点工作小组的资格审查,都能成为镇党委委员的候选人。

“联名推荐的条件比较宽松,只有诸如年龄限制及工作年限等,所以能够获得20位以上党员联名推荐的候选人,更多的还是在系统内有影响力的人,” 庄董新称,“2011年与2006年相比,候选人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因为经历过第一次试点,辖区内党员知道,与基层党代表相比,镇党委委员所承担的要求和工作有很大不同。”

最终11名候选人无论谁当选,组织都放心,然而对于候选人来说,心态却颇不平静。

“对于拟连任的镇党委委员来说,‘公推直选’对他们的压力其实很大,”庄董新说,“因为这5年他的工作效果,是得票的重要依据。”

在2011年的试点中,高东镇内2300余名普通党员共同联名推荐了19名镇党委委员候选人,其中有17人签字确认成为候选人,经过两轮差额选拔,最终在11位候选人中,由全镇1952名党员直选产生了9位新一届镇委委员。而同样经由“公推直选”产生的73名党代表,直接选举产生了党委(纪委)书记和副书记。

继续完善

两次通过“公推直选”考验的黄建忠,现在仍呼吁要进一步深化试点改革。“建议考虑进一步放低组织推荐候选人的占比。”黄建忠说。

而对于一旦放低组织推荐候选人比例,会不会导致候选人名单在组织程序上不可控?黄建忠对此并不感到特别担心:“由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候选人,一定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同时候选人的工作能力、作风也肯定应是受到广泛认可的,所以无论哪位候选人当选,都能跟新班子磨合得很好。”

庄董新则表示,经过两次“公推直选”试点,发现干部部门、“公推直选”选举部门和组织部门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由组织推荐的候选人万一选不上怎么办?目前‘公推直选’的试点尚未铺开,因此万一组织推荐候选人落选,组织尚可安排到别的街镇,而如果全区铺开‘公推直选’,落选者就面临安排新岗位的问题。”庄董新说。

另外,这两次高东镇试点选出的镇党委委员都是在公务员体系内产生的,而如果以后选出来自事业单位、村居或企业的镇党委委员,那么干部部门还要解决这些当选人的身份级别问题。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