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整合难解,东亚整合怎么走?
首页> 案例> 正文

经贸整合难解,东亚整合怎么走?

2005年的第一届东亚峰会曾被称作“东亚第一个没有美国参加的地区合作机制”,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七届东亚峰会却吸引刚刚竞选连任成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其作为大选后出访的第一站。东亚在经贸、安全与战略上的重要性提升幅度之大不言自明。

与会国除最初参会的东盟十国、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自去年起以正式会员国身份与会的美国和俄罗斯。与欧洲不同,东亚各国发展阶段、利益考量、民族文化相差较大,地区整合前路漫漫。不过,无论作为新贸易范式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拟议中的中日韩自贸协定,还是安全上仍处于从宣言到准则探索阶段的南海问题,以及未来将地区一体化机制化,东亚峰会提供了一种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经贸整合难解

目前讨论中的东亚地区经贸一体化的主要机制包括互为对手的TPP和中日韩自贸协定。而峰会期间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官方是否会就加入TPP谈判表态。

11月10日,日本民主党党首、现任首相野田佳彦宣布,为备战下一届众议院选举,民主党将在其竞选纲领中列入参加TPP谈判的有关内容。加之野田将与奥巴马在东亚峰会期间会面,引发外界对于日本将在峰会期间宣布加入TPP谈判的猜测。

然而仅三天后,日本经济产业相枝野幸男否定了这一可能,称“与相关国家进行磋商、在日本国内开展协调,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数日或者数周”。

日本智库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CIGS)高级研究员山下和仁(Kazuhito Yamashita)对财新记者分析,野田此时计划宣布加入TPP在意料之中。

他认为,自野田表态有可能加入TPP谈判、与美国及各方斡旋已有一年。“竞选连任成功的奥巴马可能希望在明年就能将TPP谈判收官。现在是时候加入了。否则,日本可能赶不及参与制定规则。”

不过,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肖逸夫(Yves Tiberghien)看来,受国内政治的影响,日本还没有做好准备加入TPP。

他分析,两大主要政党民主党、自民党内部对TPP都有分歧。“在年底众议院选举中胜算较大的在野党自民党对TPP始终未作明确表态,支持率偏低的野田本计划借此展示自己对TPP的决心,寻求美国的政治支持,但是遭到其所在的民主党内部的强烈反弹。”

民主党内有坚定的TPP反对派表示不惜以退党来反对加入TPP谈判。而该党若再有六名众议员退党,就将直接失去在众议院的过半多数地位。

不过,不论是哪个党执政,若想获得连任的奥巴马的支持,深化美日同盟,TPP都是必须面对的议题。奥巴马在2009 年宣布美国加入TPP。在2011年夏威夷APEC峰会上,美国借东道主之机,力推TPP。外界也将TPP视作美国战略重心转移至亚洲的主要表现之一。

肖逸夫认为,日本是TPP计划的关键。“美国在TPP参与国中的份额约占85%,其他都是小国,美国真正想拉入伙的是日本。如果没有日本加入,TPP意义不大,但是日本很难近期在TPP上作出承诺。”

日本此前希望借之平衡TPP并与美国讨价还价的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原计划在东亚峰会期间启动,但因中日关系波折而陷入困局。

日本政府11月13日宣布,放弃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力争明年早些时候启动实质性的谈判。”

韩国企划财政部部长朴宰完10月曾表示,虽然领土争端不断升级,但韩国“仍希望可以在东亚峰会上与日本和中国共同宣布启动三边自贸协定谈判。”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堪称“十年磨一剑”,东亚峰会原本应是收获之时。

5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中日韩投资协定》。这份耗时五年、历经13轮谈判而终得的协定被外界视作中日韩自贸区的伏笔。更引人注意的是,三国领导人温家宝、野田佳彦和李明博均同意,在今年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8月3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称,中日韩三国已经就11月启动FTA谈判事宜达成一致。

从领导人层面的共识,到具体部门落实,三国自贸区谈判似乎已箭在弦上。但是,随着9月11日,日本宣布“购岛”,中日争端升级,这一可能惠及15亿人的亚洲贸易金融合作计划不确定性陡增。

肖逸夫认为,与欧洲、美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促进经贸一体化。

在他看来,亚洲一体化机制目前以东盟为中心,主要原因是地区两大主要力量中国、日本之间的关系波折不断,未能就地区一体化达成一致,给了东盟挑大梁的空间。“在欧洲,很难想象欧洲一体化能排除法国和德国在外。现在亚洲的情况是,地区一体化缺乏中日这两个主要的引擎协力。” 南海问题难避

温家宝去年出席东亚峰会时曾说,东亚峰会不是讨论南海问题的合适场合。尽管如此,从峰会前数次高官会及各方发声来看,南海问题仍是峰会难以绕开的议题。

9月14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东亚峰会高官会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倍受热议,释放出一定的积极信号。各方认为保持南海形势总体稳定至关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对话和沟通顺畅有效,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有着重要共识和重大利益。各方表示将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保持当前对话和沟通的势头,积极创造条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

今年以来,南海问题持续发酵,行至年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4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6月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7月东盟外长会因菲律宾、越南坚持要将同中国的南海争端写进联合声明而45年来首次未能有联合公报;9月初希拉里亚太行中一方面警告有关方面不要在处理有争议且资源丰富的南海争端时诉诸“胁迫、恐吓和威胁”,另一方面表示美国希望看到中国与东盟能在11月东亚峰会前就南海问题取得“实质进展”;9月底联大期间印尼在东盟各国散发正在编制的南海行为准则草案;10月底中国与东盟在泰国帕提亚举行非正式磋商,各方认同解决南海争端中遵循《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性,同意加快“准则”的制定。

东亚峰会前,各方高官亦多次表态力推“准则”,争取为峰会定下积极的主调。东盟秘书长素林在帕提亚磋商后表示,尽管南海主权争端可能上升为暴力,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正表现出缓解紧张状态的紧迫感,这次磋商出现了“好迹象”,双方都表示希望尽快达成“准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日呼吁东盟各国对南海争端持中立态度,鼓励各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希望此次东亚峰会成为造福东盟各国的富有成效的会议;印尼总统苏西洛指出,南海局势随时擦枪走火,除非各方就行为准则达成一致。

中国的态度也为准则最终制定提供了可能性。外交部部长杨洁篪7月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曾称,中方对在《宣言》得到各方切实遵守的基础上启动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讨论持开放态度。外交部发言人洪磊9月表示,中国同东盟国家按照《宣言》的原则和精神,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朝着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11月表示,虽然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但仍然主张通过谈判及和平友好协商解决问题,在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应该维持现状,中国对“准则”“持开放态度,已经准备好”。

事态虽有所缓和,但是南海问题仍充满不确定性。以菲律宾为例,一方面菲官方消息称总统阿基诺将在东亚系列峰会期间提及南海问题,“敦促中国就《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展开对话”;另一方面菲律宾海岸警卫队10月30日宣布计划投入1.16亿美元向法国购买5艘舰艇,包括一艘82米长的舰艇和4艘24米长的巡逻艇。这些舰艇将于2014年交付,并将部分用于警戒南海争议地区。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目前南海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存在一些加剧争议的杂音。“随着美国战略重点东移,加剧南海地区部分国家军备竞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南海安全构成威胁。有关各方应通过对话来解决南海争议,避免将问题扩大化、国际化、复杂化。”

“准则”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是问题解决绝非一日之功,摩擦仍将是常态。肖逸夫认为,美国在经济层面欢迎中国崛起,但是对中国军事实力壮大感到不安。越南、新加坡等国希望美国加强在本地区的存在,美国重返亚太正回应了这些国家的需求。而在中国看来,这些周边的动态有牵制的意味。

此外,东盟并非铁板一块,十国各怀心思,彼此历史问题和当下纷争不断,又都想在与中国讨价还价中多分一杯羹,很难真正抱成团。而随着中国相对崛起,美国相对衰落,以及中美经贸关系依存度的提高,美国在利用东盟这颗棋子时势必更加审慎,尤其在主权争议问题上,不大可能给予东盟国家预想中的鼎力支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