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沿海发展“北部湾奇迹”的辩证法
首页> 案例> 正文

西部沿海发展“北部湾奇迹”的辩证法

“北部湾经济区强势崛起,弥补了我国沿海经济发展链条最后一环,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六周年之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梁金荣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认为,如今,北部湾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海峡两岸经济区一起,促成了我国沿海“两角两岸两湾”的经济格局。

目前,广西北部湾海岸线上,56个万吨级泊位依次布局,30多条班轮航线从这里与世界100多个国家200多个港口联通。6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内生产总值从2006年成立之初的1434.47亿元,以年均16.2%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攀升至3862.33亿元。经过6年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以不到广西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广西三分之一的GDP……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相关专家回顾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历程,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恰当运用“大与小”、“先与后”、“生产与生活”、“外与内”这四条辩证法,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突围的新经验。

大与小:区域经济“舞出”大战略

站在防城港新建的20万吨级泊位旁,举目远眺,41个泊位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7个,整齐排列的桥吊和起重机一派繁忙景象。很难想象,40多年前,防城港是从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2000吨级浮码头起步的。

今年前三季度,防城港货物吞吐量7232.4万吨,同比增长11.8%。防城港市委书记刘正东为本刊记者介绍,按照规划,今年防城港有望在年底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将实现这个西部沿海第一大港的历史性跨越。

防城港的发展是北部湾开发开放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广西一直在探索运用“大”与“小”的辩证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助推北部湾区域发展小题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弥补国家发展“大”格局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部分:

2006年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式设立,广西开始集中力量加快沿海地区开放开发;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实施,这个涵盖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及玉林、崇左两市交通和物流,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从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以石化、冶金、林浆纸、电子、能源、生物制药、轻工、食品为主的产业布局,阔步迈入千亿元产业发展时代。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区以及面向东盟的东兴国家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的建设,正推动着中国与东盟进入产业无缝对接时代。

“北部湾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国家外交战略。”长期研究北部湾发展的综合开发研究院西南分院院长侯振宇告诉本刊记者,随着北部湾地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产业聚集吸纳能力不断增强,这个区域必将成为国内乃至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成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新引擎。

先和后:规划先行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也是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人们称为“海上大熊猫”。然而,中华白海豚对水质极其敏感,一旦水质遭受污染,将对中华白海豚种群造成很大影响。保护白海豚,还是发展大工业?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摆在了钦州市决策者面前。

“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重视环境的优先保护,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钦州市委书记张晓钦为本刊记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态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发展,不要工业化。充分利用“先”与“后”的辩证法,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发展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把生态环保放在优先位置,成为北部湾发展工业的成功经验。

在距离钦州港不远的中石油广西石化钦州千万吨炼油基地,已看不到传统炼厂燃烧着的火炬,蓝天白云下的厂区一片洁净。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副总经理方栋良说:“我们在环保设施上投入高达十多亿元,厂区已是听不见异响,闻不到异味,看不见异物。”

如今,拥有全国37%红树林的北部湾海岸线,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道独特风景。夕阳西下,一群白鹭在西湾海域相互嬉戏。为保护红树林,防城港市调整原来的产业规划,将准备建为商业用地的红树林区改建成红树林生态实验园。作为亚洲候鸟迁徙通道交汇点的防城港市万鹤山,白鹭常年停留数量也从10年前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只。

为保护洁净海域,北海市将包括两个工业园在内的40平方公里城区定为禁燃区,区域内工业生产不能使用煤炭或重油做燃料。在不久前公布的环境状况公报中,北海市城市空气质量位居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前列,2011年优良天数达到363天,优良率高达99.45%。

“北部湾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北部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梁斌告诉本刊记者,“生态也能创造生产力”已成为广西人的共识。

生产与生活:既要GDP,也要GNH

与GDP这个经济学名词相比,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国民幸福指数(GNH),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幸福满足感的重要指标。从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许多地方GDP发展飞快,GNH却连年下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北部湾如何对二者进行平衡?北部湾经济区的实践经验是,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建设,让“左”与“右”的天平达到平衡。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重创北海,大潮骤退,市内留下了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历经努力,到2006年“烂尾楼”基本消除。但许多陆续建成的住宅小区因道路不通,成为一个个“孤岛”,“行路难”成为群众抱怨最多的突出问题。

“不修路,可以有一万种理由:有限的资金要保重点建设,有限的精力要解决突出问题。而修路,只有一个理由:民生福祉。”采访中,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的道理掷地有声。2009年起,北海启动了为期3年的民生路网工程,陆续投入8.98亿元资金,续建完成市区36条道路,群众“出行难”有了明显改善,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一户强拆、一起上访。

规划吸引来投资,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失地失海农民渔民如何安置,成为摆在防城港市领导面前最大的民生工程。防城港市提出:不能让农民渔民因失地失海降低生活水平。在拆迁征地中,防城港市探索三个“首创”:首创将失地失海农民渔民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和社保体系中,首创指令性安置被征地农民渔民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岗位就业,首创企业按用地面积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

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京族渔民,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贸。这个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其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2000元增长至如今的10000元,一跃成为中国人均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西“民富第一”已成为防城港市闪亮的招牌。2011年,防城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均位列广西首位。

保障房,是近年来中低收入家庭关注度最高的词汇之一。作为广西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最重的南宁市,目前已解决11万多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今年11月,南宁市两个限价房项目相继开始接受市民申购,所供应的房源几乎占到南宁楼市成交量的四分之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说,南宁市将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来保障民生工作,“让经济发展洋溢民生的热度。”

外和内:抓机遇求新谋变

“从外部环境来看,北部湾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从内部来看,北部湾正不断开拓,砥砺前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蓝天立告诉本刊记者,国家赋予北部湾诸多政策支持,北部湾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关键要看自身是否能够抓住机遇。为了更好地促进北部湾发展,广西从产业支持、财税支持、土地使用支持、金融支持、外经贸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投资环境方面推出多条优惠政策。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拓宽更多的投融资渠道。2007年2月,通过资源整合,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8年10月,北部湾银行挂牌成立,经过4年发展,北部湾银行资产总额已突破千亿元;今年4月,广西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获批,成为广西首个立足北部湾、着眼广西、面向全国的综合性产业投资基金。

“政策、资金的支持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外部因素’,北部湾人的进取拼搏、求新谋变则成为促进经济区实现跨越的‘内部动力’。”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经济研究所所长赵明龙为本刊记者解读说。

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内部的统筹和提升显现了威力。为统筹发展沿海三港,广西果断决定沿海三港实现产权重组整合,北部湾港就此成立,三大港口从各自为政走向携手合作。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时湘为本刊记者介绍说,三港整合的目的在于优化资源,“北部湾三港之间从价格竞争向装卸速度、服务质量竞争的良性转变,实现联合面向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跨区域竞争。”按照规划,“十二五”时期,广西北部湾港的总体吞吐能力将达3.57亿吨。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