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0137:“全能王”演绎幸福晚年

东城0137:“全能王”演绎幸福晚年

 

    在视频网站“土豆网”上,有一段鱼尾长穗剑的示范视频,视频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鱼尾剑是北京张世玉老师创编的一套长穗剑。全套28式,动作设计上巧妙地利用剑和穗的导具作用,充分体现了水上生态:鱼的游动、贝的扇合、渔夫的劳作等。张老师创编的长穗剑具有故事性、语言性,故人们之为称‘舞动着的语言艺术!’”。


 
    社区“全能王”演绎幸福晚年

 

  张世玉老师是二里庄社区的一位居民。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自编太极剑,制作小菊盆景,捏面塑,喜国画,他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演绎得多姿多彩。

 

  关键词一:太极剑(鱼尾长穗剑)

 

  自编剑谱   传授弟子300余人

 

   退休后,张世玉开始学太极拳,因为喜欢剑,后来就专攻长穗剑了。长长的红穗子坠在剑尾,像长袍一样裹住剑身,舞弄时飘逸舒展,剑光穗影,目不暇接。

 

  在角门住的时候,张世玉经常到陶然亭公园跟一位老师傅学太极拳,还四处走访太极拳名家。传统的长穗剑打法只有一套“百灵剑”,传统打法没有情节相关,练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不好记忆。张世玉在吸收各家长处的基础上,自创出了“鱼尾剑”、“八仙剑”、“鸳鸯剑”、“蝴蝶剑”等新打法,不仅每套剑谱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打法,还讲究故事情节。在他手中,剑已不仅仅是剑,而是语言。 在张世玉自创的“八仙剑”中,有一式叫做“湘子横笛”。右手持剑从左侧绕过头顶,双手端剑向右转身,轻轻一跳,身体向右倾斜30度,顺势把剑举至嘴边,恰似一个少年吹笛的模样,这时的剑是韩湘子手中的笛子。一个转身,把剑背到身后,再从身后向上掷到身前,这招叫做“鱼跃龙门”,这时的剑又变成了一条活脱脱的鲤鱼。

 

  为了编好剑谱,张世玉没少下功夫,就连走路坐车时都在琢磨剑法,两只手常常不由自主地比划起动作来,有时候跟和老伴一起出门,老伴就会笑骂他有些神经病。半夜里突然想到好的动作,也会赶紧开灯记在本上,等天亮了再拿剑出去练。“因为脑子里想的跟实际往往不太一样,练过之后如果行不通就要再修改,再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张世玉告诉记者,一式“桑蚕吐丝”他创作了3天才达到理想的效果。

 

  长穗剑因为带了一根长长的穗子,所以舞起来比单独的长剑难度要大,而如果两把长穗剑一起舞,则更是难上加难。会打双剑的人屈指可数,张世玉就是其中之一。在传统打法“狮子摇头”的基础上经张世玉改良而成的“狮子滚绣球”,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都没有学会。

 

   每编一套剑,张世玉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剑友”们,在天坛已经义务教了10年.不完全统计,张世玉的弟子有300多人。走在天坛、北海或中山公园里,经常有人跟他打招呼:“张师傅,我还跟您学过长穗剑呐,您不认识我啦?”这时候的张世玉往往是一脸茫然,想不起面前的人是谁,因为他只教剑,根本不留心徒弟姓甚名谁。

 

  关键词二:面塑

 

  拜师学艺  给“指路大王”谢亮做面塑

 

  张世玉喜欢登山,有段时间总是坐早班的107路公交车去登山,因为每天都要经过公交枢纽,一个干瘦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张世玉从电视和报纸上认出了他——“指路大王”谢亮。出于对谢亮的尊敬,张世玉有了给谢亮做一个面塑的想法。

 

  张世玉跑到公交枢纽,站在不远处观察谢亮给行人指路。看一会儿就闭上眼睛想一会儿,长脸、单眼皮,不停地给行人指路、仿佛永远不知道疲累的面貌和神态就深深地印在了张世玉的脑海里。觉得没问题了,张世玉开始往家走。走到半路,他一拍大腿,“哎呀!忘了看眉毛了!”就又急忙折回去。面塑做好后,张世玉又去了几次公交枢纽,给面塑加了一顶红色的志愿者帽子和一块义务指路牌,完善后的“谢亮”与真人就更像了。

 

   2006年,张世玉把这件面塑作品带到了在工人体育馆举办的工艺展览中,很多居民一眼就认出了“谢亮”,这让张世玉颇为自豪。因为张世玉与谢亮并不相识,所以这个面塑并没有送给谢亮,“我也想留着做个纪念,因为最后做出来的样子真的让我很满意。”而张世玉学面塑的经历,缘起于一次偶然。

 

  刚退休时,一年冬天,张世玉去逛龙潭庙会,在一个捏面人的师傅前,他停下了脚步。面塑师傅娴熟的指法,栩栩如生的人物吸引了张世玉。面塑师傅见他在这儿站了好久,抬起头来问道:“你喜欢这个?”“喜欢,我还想学,你能教我吗?”听到这句话,面塑师傅仔细打量了一下面前这位好学的老人。“行,你上我家来吧。”

 

  春节一过,张世玉就去了“老师”家。“你给我画个人。”“老师”拿出一张纸来,给张世玉出了一道“题”。见“老师”要考考自己的绘画功底,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张世玉心里有了底,他拿起笔来,唰唰两笔就勾勒出一个美人来。“老师”一看就乐了:“哟,行!”张世玉就这样过了“拜师关”。然而,想学到面塑技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师”只告诉了张世玉和面的配方和一句话:“你有绘画基础,重要的是得勤练。”至于面塑到底应该怎样做,“老师”只字未提。“不过老师传授给我一个很宝贵的经验,面塑想要经久不退色,不能用水彩,也不能用广告色,必须用国画颜料。”张世玉说。

 

   关键词三:京剧

 

   喜唱京剧收藏梅兰芳照片半个世纪

 

  上初中时,学校成立了一个京剧班,从小就喜欢艺术的张世玉报了名。从那时开始,张世玉又与京剧结下了缘。那一年的学校晚会上,他第一次登台表演,扮演的是京剧《三不愿意》中的大小姐。

 

   一天上学路上,张世玉路过一家照相馆,照相馆的橱窗里挂着几幅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照片。这对刚学京剧不久的张世玉来说,无异于追星族见到偶像时的激动。他跑进店里,细细打量着柜台里摆放的几张梅兰芳的照片,每一张都很喜欢。虽然只需要几块钱,但张世玉身上的钱也只够买一张。张世玉还是买下了照片。

 

   虽然已不唱京剧好多年,但这张相纸已经微微发黄的梅兰芳照片仍然保存得很完好。

 

   几天前,张世玉在电视上看到梅兰芳的一张《天女散花》戏装照被拍得9万元的新闻,突然想起自己当年买下的这张照片。“不知道这张照片现在值多少钱。”张世玉笑着对记者说。

 

  关键词四:小菊盆景

 

  制作盆景  小菊盆景夏天也开花


 
  张世玉家的阳台上,摆着30多盆小菊花,它们有的像黄山上的迎客松,有的像峭壁上的一株仙草。这些菊花其实是小菊盆景。
  17岁时,张世玉还住在西直门大街,离家不远的新街口有个著名的养菊人,人称“菊花李”,每年秋天都会打开院门让大家去赏菊。据说赏菊客中还有毛主席和周总理,齐白石更是他家的常客。“老先生76岁离世时,把自己所有的菊花都送给了北海公园,从那时起,北海公园才有了第一届菊花展。”那也是张世玉与菊花结缘的开始。

 

  菊花在秋天开放是常识,但张世玉的菊花一年有两次花期,除了秋天,夏天还会开一次。“它们就是这么喜欢我。”张世玉笑着说,他也正是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娇小的菊花。“它们就是一个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有烦心事时只要看看这些菊花,就什么烦恼都没了。”

 

  邻居老陈也喜欢菊花,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养花经验。因为老陈,张世玉认识了东城区禄米仓社区开过个人菊花展的张宝增,三人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了朋友。

 

   不久前,张宝增一年一度的菊花展未完就突然辞世,张世玉这才知道这位朋友就是“花友”们说的“花张”。

 

  关键词五:国画

 

  喜欢绘画 无师自通


  仙人球、苦瓜、蛇豆……这些模样略显古怪的东西,古往今来极少有人把它们作为描画的对象。然而,在张世玉眼里,它们却都是别具一格的美的代表。越是别人不画的东西,他越喜欢钻研。他创作的国画作品《百球争艳》在朝阳区迎奥运书法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这幅画的主角就是十几个大小不同、品种各异的仙人球。“仙人球和体育运动中的球类有着字面和形状上的关联,所以我就想到要画这样一幅画来表达迎接奥运的心情。”

 

  山水、花鸟、人物,各种题材几乎无所不包,看到张世玉国画作品的人不会怀疑这是“业余画家”的作品,而实际上,张世玉没有学过一天国画。靠着对绘画的兴趣和认真钻研的的精神,他的国画作品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记者手记:


   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么多爱好不稀奇,难的是每一样都可以做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张世玉老先生今年已经70岁了,但红润的面色和开朗的笑容让人很难把他和“古稀之年”联系起来,因为他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忙碌。

 

  采访中,张老一直说自己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值得采访。但我觉得,一位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如此丰富多彩的老人,一种健康、乐观、幸福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值得每一个热爱生活、愿意享受生活的人学习。

 

 

(责任编辑:张荃荃)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