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减污降碳换来168个好天儿

北京减污降碳换来168个好天儿

据北京日报8月14日消息,今年1至7月,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优良天数168天,同比增加18天。这不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见证了北京推动减污降碳、强化精细管理和创新科技支撑的不断努力。

蓝天保卫战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而在北京本地污染来源中,包括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以及挖掘机、推土机、叉车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移动源”污染排位第一。研究显示,一辆燃油车如果每年行驶1.1万公里,则需消耗1吨燃油,排放约2.5吨二氧化碳及大量PM2.5前体物。污染防治攻坚同其他工作一样,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移动源污染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空气质量改善的可持续性。北京坚持系统性思维,一方面通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至113.5万辆实现“增量替代”,另一方面通过老旧车辆报废更新政策加速“存量淘汰”。尤其是五环路内新能源物流车优先通行政策的实施,既创造了新能源车的使用便利,又限制了高污染车辆的行驶空间。再次是持续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化。将“移动源”治理范围从道路机动车延伸至非道路移动机械,使新能源化率提升至39.5%。这种全覆盖、无死角的系统治理思路,打破了传统环境治理中“抓大放小”的局限,体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

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任何一个环节稍有松懈,空气质量就有可能波动反弹,导致治气成绩下滑。在扬尘治理这场城市洁净度保卫战中,北京通过开展监测、推送高值、督促整改等方式,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施工工地基坑气膜密闭技术推广力度,全市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22.4%。针对餐饮油烟污染扰民问题,北京综合运用热点网格、在线监控等技术手段,实施“一点一策”综合整治,600余家餐饮企业完成治理提升。而夜间错峰加油、温拌沥青推广等措施,则体现了基于科学认知的源头防治思路。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现代环境治理已不能依靠“人海战术”和“运动式执法”,而必须建立在对污染源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精准施策。

随着大气治理进入深水区,要实现指标上的新突破,就必须创新思路方法,采取精准举措,进一步加大治污力度,0.1微克、0.1微克地去抠,向每个行业、每个环节、每个流程、每个治污点要减排,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北京综合运用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治理、绿色绩效评级等措施,深化重点行业企业创绿提质,1至7月全市新增绿色企业669家,绿色企业比率升至28.5%,经开区、通州区创建的10家绿色绩效“深绿”企业成为减污降碳绿色标杆。全市528家锅炉使用单位完成环保绩效评级。深入开展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治理,原辅材料低VOCs产品替代、治理设施提升、关键环节治理、重点行业整治等16项重点措施扎实推进。中建一局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纯电挖掘机单台每日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20千克。像这种“全电工地”的全电设备,不仅能彻底消除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工地及周边空气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噪声10至30分贝,大幅减少对居民的干扰。这些创新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环保效益,更在于它们打破了“环保必然高成本”的观点,推动建筑业向零碳化、智能化转型。

超大城市北京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践启示我们:大气环境治理必须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思维,通过理念革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构建涵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体系、建筑方式等全方位的系统解决方案。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积微成著”的战略定力,将复杂的工作、艰巨的任务分解细化,逐个攻关、稳扎稳打,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积寸功为大成,就能让人民群众在呼吸之间真切感受到美丽中国的时代脉动。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