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0074: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

西城0074: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来文化传入,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原有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社会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猛烈冲击。地毯的生产和制作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传统的地毯生产工艺已经丢的差不多了,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学习地毯编织技术,所以需要保护、抢救和弘扬的手工地毯几乎面临绝迹。
  
  
  
  王国英同志是北京市地毯五厂织毯技术工人,从事地毯编织工艺25年,她从地毯技校毕业后一直没离开过织毯这一行,并且始终工作在一线,因为她深爱着地毯织造工作。平日里她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业务。而如今她已熟练地掌握了地毯手工编织的各道工序。为了抢救故宫濒临失传的《盘金丝毯》织造技艺,王国英在工艺美术大师康玉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第四代传人)指导下,刻苦钻研盘金织毯技艺,多次深入故宫、南京金箔厂、北京剧装厂等多家关系单位进行调研,并将不懂的问题和难以理解的问题作好笔记带回来,积极请教专家和工艺大师,直到将所有的问题弄明白想清楚才肯罢休,在她和大家的努力工作下,盘金丝毯织造逐步投入试生产阶段。地毯编织技艺是一项纯手工活,织做起来不仅又苦又累,而且费心费力,但王国英毫无怨言的将心扑在工作上。试织阶段,她发现盘金地毯图案细腻、编织手法复杂、转翻的次数比较多,织造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为了破解技术难题和降低编织难度以及不影响工作进度,王国英除了白天在单位机梁上研究《盘金丝毯》织造技艺,下班后还要把图案和点头纸拿回家,在家细细研究图案及点头,第二天再将点好头的图案拿到单位继续织造。由于长时间的坐着工作,没有及时活动和得不到休息,患上严重的腰椎劳损疾病,当腰椎劳损疼痛难忍时,王国英就把热水袋绑在腰间后继续带病工作。她用坚强的毅力与病痛做着斗争,就是为了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企业项目的进展。为了能按时完成抢救盘金丝毯织造技艺这项任务,王国英付出了超常劳动。在十个多月的研制过程中,她没有完整休息过一个假期,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共累计用346个工,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半的工作量,终于提前完成了抢救盘金丝毯织造技艺这项任务,为此,她成了我们企业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国英凭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盘金丝毯的抢救工作如期完成。将濒临失传的盘金技艺得以恢复,为北京市地毯五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的难题就是传承后继无人,特别是手工地毯织造技艺这项工作,它的特点是编织周期长、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城里人几乎没人干了,连农民工都不愿意干。王国英不但没有放弃织毯工作,而且还深深热爱这个行业,特别是在手工工艺行业后继乏人的时候,王国英和其他两位同行毅然拜康玉生大师为师,开始学艺,在康大师的悉心指导下,王国英的地毯织造技艺的日臻完善。同时她在工作中不断的努力钻研、积极创新,织造出很多获奖和深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在她的带领下,开始织造由已故国家级大师薛龙冠设计的遗作《天龙教子》大型盘金地毯。《天龙教子》盘金地毯是北京市地毯五厂有史以来织造难度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一块地毯。在《天龙教子》织造工作中,王国英担任织毯小组骨干工作,她除了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新的技能、寻找不足、随时改进、不断创新,并且带动、帮助、指导着其他小组成员,使《天龙教子》织造小组整体编织技术取得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最终这幅《天龙教子》被中国产业促进会作为藏品永久收藏。
  
  
  
  中国手工艺有着不间断历史发展过程,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我厂搜集、整理、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北京历史文化生产工艺-宫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王国英同志则在宫毯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上默默耕耘25载,做出了突出贡献,“五一”前夕她荣获“北京市劳模”的光荣称号。
  
    
    

作者:孙桂凤


责任编辑:戴有山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