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能否带世界经济走出危机?(3)

新技术革命能否带世界经济走出危机?(3)

产业结构深刻变革

张旭

自21世纪初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技术革命以及所引发的新产业革命初现端倪。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新技术革命的特征进一步明晰,主要表现为可再生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所带来的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当前,很多国家科技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都认为这次技术革命是一个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变革。这一革命将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从而改变全球制造业的秩序和分工格局,高效、智能化、网络化、绿色的制造技术,将使定制化和分布式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它还将引发社会形态的变革,推动社会从集中式的层级结构向分散、网络化、更加平等的分布式结构发展。因此,在理解新技术革命上,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社会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融合。 

此外,这次新技术革命与世界金融危机相伴而生,与发达国家为振兴实体经济提出的再工业化诉求相契合,使之成为再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技术革命,目前各个国家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战略意图,力求抓住此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目标。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近年来,我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住了历史机遇,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的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使我国在制造业上面临两头挤压的局面。 

高效、智能化、网络化、绿色的制造技术将可能提高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步逆转发达国家制造业外流的趋势。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备忘录指出,新工业革命将改变原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定制化生产将得到青睐,这与欧洲的优势相得益彰,而中国的制造优势将不再显著,工业革命将让工业重返欧洲。美国《外交政策》也刊文指出:科技,将使制造业重归美国。而我国目前所形成的庞大的制造能力,又有可能使我国企业形成路径依赖, 从而失去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敏感。同时,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使得创新能力和劳动力的素质成为最重要的竞争要素,我国在市场环境、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都面临考验。 

新技术革命在使我国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迈入富裕国家行列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首先,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与我国科学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它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提供了新动力。其次,它为我国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在前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的落后,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一直被锁定在低端。面对新技术革命,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一样,站在一个崭新的起跑线上。同时,中国巨大的内部市场又为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认识新技术革命的规律,能否主动变革。一方面,我国要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围绕科技、产业发展前沿加紧布局,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打破垄断,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把我国人口的数量红利转变为质量红利,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做好人才准备。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