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之父:守徐州以千人拒敌两万

白居易之父:守徐州以千人拒敌两万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这是白居易写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一诗,据此说徐州就是白居易的故乡,想必是不正确的,但徐州与白家的渊源确实不是一般的深。他的父亲白季庚曾在徐州创造过战争史上的奇迹,并在徐州为官多年,《资治通鉴》明文有记。    

书生意气,投笔从戎    

白季庚,字子申,是当时河南巩县县令的长子。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白季庚参加了“明经”科考,一举得中,终于脱去褐衣(麻布衣服),穿上了官服。所谓“明经科”,在唐代跟进士科一样,都是朝廷选拔文官的科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务员考试。白季庚刚进入公务员队伍时,做的是萧山县尉的官儿,相当于如今的副县长兼警察局长,还是文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河北各州县望风而降,一场战乱已不可避免。远在浙江的白季庚坐不住了,他慷慨上书朝廷,表达了放弃文职跻身武行的想法,请求带兵参战。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倒也爽快,立马批准,让白季庚担任左武卫兵曹参军。虽说还是小不砬子的正八品平调,但白季庚很满意,干得也不错,很快就被派往河南重镇商丘,负责凑集战争物资及招募兵员(宋州司户参军)。    

也正是这段难得的军旅生涯的历练,让原本书生气十足的白季庚,多了几分壮士断腕的豪迈气概。    

履职彭城,身陷重围    

安史之乱平息后,大唐国力渐衰,中央对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控制也已江河日下。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唐德宗李适继位,白季庚因功受到提拔,去徐州做了彭城县令。别小看了这彭城县令一职,彭城是大县,在唐代,大县之长的品级最高时可达从六品,也就是说,白季庚起码是连升数级。当时的徐州,归东平道管辖。东平道治所在今天的山东泰安市,辖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的部分州县,其节度使的实力非常雄厚。    白季庚赴任彭城令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东平道节度使李纳(藩镇李正己之子)宣布脱离朝廷自己做皇帝,而且动作相当的快,檄文刚出,就派重兵屯驻埇口城(今江苏宿州),控制了汴河漕运,且兵锋直指富饶的鱼米之地--江淮。    

今天来分析,这位李纳还真不简单,非常具战略眼光!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后勤保障,有钱有粮,才能招兵买马、发展壮大自己。让士兵饿肚子上前线,谁干呀?控制了汴河漕运,就等于掐断了唐王朝一半的赋税收入,而一旦占领了江淮,就有了战略屏障和实施持久战的资本。也难怪唐德宗立刻慌了神,想不出应对的办法。    

白季庚此时的境地也相当的危险。徐州四面的州县都在响应李纳的号召,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而且徐州刺史李洧,还是李纳的堂叔父,如果白季庚不拿出明确归附的态度来,顷刻间就会有杀身之祸。按照常规逻辑,主管上司都反了,做下属的多半也会跟着反,何况白季庚的家眷(包括幼小的白居易在内)都还在新郑,也在李纳所割据的地域,如同人质,若不听话,后果很严重。但白季庚没有考虑这些,他考虑的是如何忠君爱国,让徐州这座东南重镇完璧归唐,因此力劝刺史李洧别犯傻,还说:使君乃深受朝廷厚恩,若反,悖天理灭人伦也。    

也该那位极具雄图大略的李纳倒霉,遇到白季庚这样的下属,可谓三生无幸。    

徐州保卫战创造奇迹    徐州刺史李洧,算得上是个牛人。原先他的堂弟李正己想搞独立王国,他就不同意,还私下里上表朝廷说,徐州永远姓唐,被朝廷加封为潮阳郡王,食邑二百户,授御史大夫衔。如今堂侄李纳公开造反,他自然也不会盲从,再加上听了白季庚的一番慷慨陈词,顿时豪情满怀,一方面积极备战反拒东平,一方面遣摄巡官崔程奉表星夜赶往京师求援。    对于李纳来说,徐州不归顺,如同骨鲠在喉,慢说进入江淮的战略无法实施,就连已经到手的埇口城恐怕也难以长期占领,徐州,你必须归我,否则不客气。他派出骁勇之将信都、崇敬、石隐金等三人,率精锐之师两万,迅速完成了对徐州的全面包围。一场生死大战,迫在眉睫。而对白季庚和李洧来说,局面却非常的糟糕,一是徐州城内根本没有军队,二是朝廷的救兵因为宰相卢杞的阻挠,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到达,要想守卫徐州不至沦陷,只能靠自己了。    

当李洧束手无策之时,白季庚多年从军的经历发挥了作用。他把城内所有的官吏全部组织起来,还发动群众参军,很快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别以为这支类似于民兵武装、又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没什么战斗力,也别以为千余民兵对两万正规军,这场战争就是不对等的以卵击石了,得看谁指挥,如何指挥。    

白季庚只用了一招:兄弟们,跟我冲,而不是兄弟们,给我冲,奇迹就是这么创造的。他“亲当矢石,昼夜攻拒”,史书上对这场保卫战里白季庚的事迹描绘,就这八个字,但却十分传神,一个身先士卒、不畏生死、保境安民的英雄形象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官为将的不怕死,冲锋在前,老百姓自然也就有了主心骨。  

 奇迹出现了,区区千把人,毫无战斗经验,更无猛将兄之类的人帮着设计守城的械具诸如滚石啥的,但徐州还是被白季庚守住了,一守就守了四十二日,对方两万精锐之师,简直就成了熊包蛋,看似徐州城唾手可得,愣是攻不进去。    

等到朝廷的另一个宰相张镒派来援兵,里外这么一夹击,李纳的军队彻底玩完,溃不成军。白季庚则率领他的民兵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埇口城,恢复了正常的汴河漕运,使得李纳东进江淮的战略完全破产。    一战成名,功在家国    有一种说法是,说徐州以及宿州等地之所以后来一直没有划归东平道管辖,就是因为白季庚的这一次保卫战。中晚唐时期,各地藩镇割据,唯独徐州始终扼守汴河运路,为岌岌可危的唐王朝输送给养,又苟延残喘了若干年。    

由于白季庚战功卓著,唐德宗非常欣赏,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以嘉奖,先是破格提拔为朝散郎,享受朝散大夫的待遇,擢拜徐州别驾,赐绯鱼袋(相当于军功章),兼徐泗观察判官;785年,再次升迁为检校大理少卿,徐州知州兼团练判官,军政一把抓了。唐德宗在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忘记白季庚对于社稷的大功,其后又调任白季庚为检校大理少卿,兼衢州别驾,再兼襄州别驾等等。贞元十年五月二十八日,白季庚死于襄阳官舍,享年六十六岁。    

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参加科考,中了进士科。唐德宗听说乐天是白季庚的儿子,很是眷顾,短短三年,就把白居易调入权力中枢秘书省,做了校书郎。    

读过《史记》的朋友大概记得陈平对刘邦说过的话,大意是,项羽定都徐州很不明智,虽说一马平川,攻击别人容易,但别人反过来攻击徐州也很容易。可见徐州是个易攻难守之地。然而数百年后,白季庚和李洧二人用实战奇迹推翻了陈平的说法,想必陈平泉下有知,也会汗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