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需要重点补哪些“缺”?

年轻干部需要重点补哪些“缺”?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这是绝大多数“70后”及其之后年轻干部的成长轨迹。习近平同志当选为总书记之后,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施政承诺,在调查研究中给各级干部做出了求真务实的榜样。

核心提示: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这是绝大多数“70后”及其之后年轻干部的成长轨迹。《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文指出,“三门”经历使得一些年轻干部容易出现“四不缺”和“四缺”——不缺知识,缺的是能力提高;不缺理论,缺的是实践锻炼;不缺学历,缺的是经历和阅历;不缺激情,缺的是更多的理性。

那么,作为今天年轻干部主体力量的“70后”乃至“80后”,面对一些难以避免的“天然缺欠”,在成长过程中该重点补哪些“缺”才能尽快成熟起来?

重点之一: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2011年,一些机关只有7%的干部到过乡镇和村庄,近70%的干部参加调研在10天以下,20%的干部从未参加过调研。

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就调查研究问题作了专题讲话。他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他特别提出,在调研中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总书记之后,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施政承诺,在调查研究中给各级干部做出了求真务实的榜样。

2012年12月30日,为了解中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把河北省阜平县太行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的两个贫困村作为调研地。有关方面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对调研地做出如下交代:要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村民有什么说什么,说不上来不要紧,但不能搞“培训”,更不能“导演”;村民家里也不许搞装饰,要保持村里生活的原生态,不要为这次考察活动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

在这次调研中,听到真话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干部说了这样一番话:“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有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和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和救灾款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他还说,窥一斑知全豹,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从北京到这里三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 ”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干部健康成长、担当重任的必备素质。

重点之二:在基层工作中增强群众观念

一份针对“70后”领导干部的调查表明,45%的受访者坦言,因为与基层群众接触少、对群众生活缺乏了解,因而对群众的感情不够深。

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最新网上调查中,54.7%的网友认为,当前的年轻干部选任培养工作应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在基层实践中坚持多岗位培养锻炼。

“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在于脱离群众,而目前干部‘德’的方面的最大缺失也正是远离群众、忽视百姓疾苦。”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梁妍慧教授认为,一些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在实际岗位上直接面对百姓、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在制定政策时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2009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仲祖文”的署名文章《让基层之路越走越宽》。文章指出:“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这是党的一贯用人方针,也是领导干部成长的科学规律。基层是普通人民群众日常活动的场所,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才有基础成长为一名执政为民的领导干部。”

按照《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规定,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到2020年,没有基层任职经验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不能再提拔了。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是干部获取锻炼机会的主要方式。正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重点之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项针对“70后”领导干部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面对复杂局面特别是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能力很强、游刃有余”的只占5%,认为自己“能力较强、可以应对”的占41%,认为自己“历练不多、有待提高”的占49%,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强、信心不足”的占5%。

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受访对象是“70后”领导干部,但数据反映的问题几乎可以涵盖各年龄段的年轻干部。

“由于缺乏基层实践经验,不少年轻干部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不足,突出表现为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缺乏应对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

建设部党校曾经围绕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这一主题,召开过一次机关处长与地方市长参加的座谈会。通过交流,处长们深切地感到了差别——市县级干部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多,处理难度大,天天处在风口浪尖,其心理素质令人钦佩;而国家机关的干部虽然事务性工作繁忙,但直接面临的尖锐矛盾少,在困境中摔打锤炼的历练明显不够,遇到复杂问题常常不知所措。在处理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上,他们还看到了另一种差别——有些年轻干部刚到基层时,遇到矛盾冲突首先想到的是制定“解决预案”,但实践起来更像纸上谈兵,如同花拳绣腿;而基层干部的许多工作方法虽然看起来有些“土”,却能很快解决问题。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极投身实践、经常深入基层,年轻干部才能在复杂环境的考验和锻炼中增长才干。

重点之四:加强学习克服“本领恐慌”

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面对问题缺乏自信。

在2012年12月16日的“改革新动力——凤凰财经峰会”上,著名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发表了《没有自信,改革难有新动力》的主旨演讲。在谈到自信问题时,他列举了几种常见现象:“许多官员底气不足,内心相当脆弱。草木皆兵,稍有风吹草动,动辄就大规模使用警力。一个本来不大的事情,却如临大敌。这是不自信的表现”;“怕讲真话,怕暴露真相,好像告诉民众真相会被人吃了一样。现在很多真相都是被动暴露的。其实,说真话,讲真相,天不会塌下来。为什么这么难啊?从深层里说,就是不自信”。

在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社会,领导干部面对的问题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在相当一部分干部当中,“本领恐慌”的问题更加严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对于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里所说的使用,就是实践。

有专家指出,克服本领恐慌,根本在学习,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不断更新知识。既要把政治理论学懂悟透,又要对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还要了解熟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知识面。二是要在实践中进行磨炼。要把学到的知识变为本领,还需要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磨炼,在处置各种复杂的问题中积累经验。三是巧借身边人之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运用能力。

对年轻干部来说,能否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避免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事实证明,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