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的《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理论创新》对列宁后期的重要著作进行了再解读,是深入研究列宁后期思想及理论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于“非常时期列宁思想体系中的常态性、合理性内容”
“非常时期”指1918年至1920年间苏俄的发展时期,包括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即建立和巩固政权时期,以及国内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迫于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经济政治政策。因此,学术界对这一时期列宁的思想和理论多持批评的意见。作者力图发现和阐述这一时期列宁思想体系中的常态性、合理性内容,而这些内容从前往往被学界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视。在书中,作者提出,“非常时期列宁思想体系中的常态性、合理性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合乎人情的方式”征收粮食的思想。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措施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术界批评较多的事件。可是人们大都忽视了,列宁当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以“合乎人情的方式”征收粮食。例如他曾经指出,必须征收到一定数量的粮食,使非农业人口“不致饿死”;必须用工业品换取农民的粮食,保障贫苦农民生存的权利;在征粮过程中不得使用暴力手段,并且要肃清队伍中的“坏分子”,以保证征粮工作健康地进行。
二是利用旧的“文化遗产”的思想。1918年春,苏俄开始了整顿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的工作。为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它必须迅速恢复生产,增强国力,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为进行国内战争,前线需要大量的战争物资。这一切使得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成为十分重要的、紧迫的任务。可是,苏俄工人和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既不能有效地参与对国家经济工作的管理,也不能利用新技术和新机器进行生产。鉴于此,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这里所谓的“文化遗产”包括:旧社会过来的专家、旧的合作社和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说,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利用非社会主义力量制造的材料,不然则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三是实行“适度妥协”的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列宁对“妥协”做出两种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为客观条件所迫而做出的妥协”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适度妥协。他说,适度的妥协有利于调整和积蓄革命力量,巩固阵地,发展无产阶级事业。在实践中,列宁坚持灵活运用这一原则。在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过程中,对德国帝国主义适度妥协;在制定土地政策,实施“土地社会化”政策的过程中,对社会革命党和农民适度妥协;在巩固工农联盟的过程中,对中农适度妥协。
关于“列宁晚年理论的三次深化”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对列宁晚年思想的深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1921年春苏俄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构想也日臻清晰和系统化,其晚年重要著作及其理论线索,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发生了三次深化。
一是形成苏俄必须发展商业和利用市场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预测社会主义前景时,是以生产力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为出发点的。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点的认识,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等等。但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和生产力极不发达的俄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植根于西方社会基础上的预测简单地移植过来。正因为如此,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其中核心的内容是社会主义与商业的关系问题,形成了“苏俄必须发展商业和利用市场的理论”。
二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战略意义和长期性。当时,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曾引起党内外的广泛争论。应对当时的争议,列宁利用俄共(布)十一大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以来的经验之机,突出强调了新经济政策的战略意义和长期性,提出苏俄应以法律的形式将新经济政策固定下来,为长期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三是创设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苏俄在经济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势必会对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要求。所以列宁将眼界扩展到苏俄的政治、文化建设与革新上。事实证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位一体的综合思路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导向。
关于“列宁晚年思想的精华”
作者指出:“渐进发展”和“善于退却”的思想是列宁晚年思想的精华所在。
所谓“渐进发展”,指立足于条件的可能性缓慢地、有序地发展,而只有经过缓慢地、有序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发展。“渐进发展”作为列宁关于苏俄社会发展的核心理论,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
所谓“善于退却”,指在遭遇到重大困难或者处于发展的艰难时期,以暂且向后退却甚至让出一部分阵地为代价,换取喘息时机的战略。这样做的目的是积蓄力量,为今后继续前进做好准备工作。列宁在世界革命低潮时期和国内建设艰难时期提出“善于退却”的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而且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展示了一种科学的战略和策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