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中共珠海市委七届三次全会明确指出: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好作风、高效率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软实力。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提高行政效率,朝着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目标阔步前进。毛泽东同志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办好珠海的事情,关键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从机制层面上看,我市少数干部斗志不强、作风不实之弊,源于制度执行不力。为此必须实现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
强化制度激励和加强制度约束,是转作风、促效率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固然离不开教育和引导,但在政务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教育和引导难以完全奏效。只有创建、完善和落实与干部个体利益紧密联系的一系列制度机制,才能消除斗志不强、作风不实之弊。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追求利益是人的活动的根本目的之一。干部队伍成员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在物质层面上有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权利,在精神层面上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在政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尤其如此。应当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带来了特区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也导致利益关系多样化、价值观念复杂化,以及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滋长。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政务环境下,如果奖惩制度模糊、激励机制乏力,就会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人们的积极性,造成少数干部精神懈怠、作风飘浮、敷衍塞责、不思进取。
近几年来,为了转作风、促效率和反腐倡廉,我们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对鼓士气、转作风、促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现实当中仍然存在抱怨和不满情绪。比如,反腐倡廉既有党纪约束,又有国法规范,然而腐败案件依然频发,引发抱怨和不满;尽管学历、资历、能力和贡献差别不大,但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工作的人,若干年间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差别甚大,引发抱怨和不满;一些部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引发抱怨和不满;一些单位职称评聘漠视章法、变形走样,引发抱怨和不满;一些单位干部考核评优不循规矩、草率行事,引发抱怨和不满,等等。
为什么我们的制度意识越来越强、制度数量越来越多,而人们的抱怨和不满情绪并未减少?为什么转作风、促效率不能大见成效?为什么有些制度会背离其制定的初衷,甚至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因为正在实施的一些制度过于粗放,往往处于“牛栏关猫”的尴尬境地,难以真正发挥效用。
“粗放”一词,原本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浅耕粗作以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品收入。后来人们又用粗放来形容经济增长方式急于求成,不计成本与效率,管理粗放,浪费严重,不可持续。其实,多年来粗放思维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过去若干年间我们的行政管理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具有明显的粗放特征:一是有些制度价值取向虽然明确,但过于宏观、抽象,概念边界模糊,内容弹性过大,缺乏必要的程序细节加以规范,使人难以准确把握,执行起来容易被扭曲、变通或虚化;二是有些制度只有行为模式,没有后果模式,缺乏配套规定,难以操作实施;三是有的制度制定的初衷并非立足于解决问题,而是一种“体系”拼凑,导致形式主义;四是由于权力自我膨胀的天性渗入制度实施,致使某些本无刚性的制度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被人随意解释、扭曲和滥用。
事实上,要使制度科学、管用,能够在实践中大显神通,必须解决两个深层次问题。一是制度本身要好。好的制度应当精确细腻、具体严谨、程序严格、规则严密、综合配套,具备刚性。二是制度执行要好。要使好的制度得到好的执行,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制度信息公开透明,制度监督坚强有力,制度执行责任明确,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两个深层次问题,才能消除制度粗放、执行不力的弊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思想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决定观念,转作风、促效率,有赖于建立好的制度。与此同时,观念又塑造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好的制度有赖于观念变革。事实上,制度既是观念演变之结果,又必须随着观念的演变而改变。过去若干年间粗放思维成为制度建设的主导思维,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比如改革开放和特区创立之初,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百废待兴的特区建设战场上,如果制度制定得过于细腻,就会束缚住人们的手脚,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就难以打开局面。然而,近些年来特区发展已由粗放转向精细,与此相联系,“宜粗不宜细”的制度思维早已脱离现实。而由于观念上的滞后,实践中“宜细不宜粗”的制度建设价值取向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贯彻,制度粗放、执行不力的弊端也就在所难免。
坚持“宜细不宜粗”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着力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实际,摸清事物规律,细化程序设计,配套制度建设。在转作风、促效率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物质激励制度、精神激励制度、情感激励制度和负向激励制度综合配套、密切结合,增强制度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着力打造制度激励与制度约束的长效机制。比如,不但要落实干部工作任务包干责任和建立绩效考核档案,而且在干部提拔任用和褒贬奖惩上,要严格依照绩效考评结果,让那些办实事、贡献大、大家公认的干部得到晋升和奖励,使那些贪图安逸、工作平淡的干部得到教诲,对那些作风飘浮、失职渎职的干部加以惩罚;深化、细化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标准,真正将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尺,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锐意推进从“官选官”到“民选官”的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干部选拔力度,扩大机关与基层干部双向交流任职,加快建立干部工资待遇职务与职级分离制度。此外,要切实抓好制度执行的责任分解,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执行时限和具体要求,并坚决追究制度执行不力领导者的责任,确保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执行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