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癸巳年春节前夕,笔者先是看到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来的“中国改革年度研究报告” 电子版——《改革红利——十八大后的转型与改革》;后又看了出版的书籍(书名改为《改革红利——十八大后转型与改革的五大趋势》),颇感兴趣,它促使我思考中国改革红利的逻辑问题。
从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用“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下一步改革,迄今已经三月有余,人们对改革多有期待。但,当前面对的现实是,由于固化的利益格局的羁绊(在前)、掣肘(在后),新一轮改革依然“举步维艰”。能否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以形成一个人们所说的改革路线图,正成为社会多方面的迫切期盼。在此情况下,探讨可行的改革路线图,可以说,适应了十八大后开局之年有关改革决策的现实需求,我估计,相关方面会予以关注的。
我读了之后,有以下三点感想:
一,新阶段改革是同发展转型融合在一起的,改革路线图服务于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
在2013年1月4日《经济参考报》辑录的“经济学家新年寄语”中,我提出一个“寻求改革的实质性”之命题。之所以提此,乃基于以下考虑:就自己研究的经济领域而言,未来几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则有赖于“改革的实质性突破”,而不是仅仅空喊“改革”口号。经济改革,惟有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才能够把握改革的主动权。
该书并非就改革而论改革,而是将转型与改革有机结合讨论改革。该书的主体部分共五章:1,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2,城镇化主导的转型与改革;3,形成六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与改革;4,市场导向的转型与改革;5,以优化权力结构为重点的政府转型与改革。应当说,此书坚持了改革研究的“问题导向”(我把此称之为“倒逼”改革),从转型的现实需求谈改革,较好地把握了转型与改革的客观趋势和主要矛盾,体现了转型与改革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八大后改革的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思路。这一思路,为新阶段人们所说的“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设想。
在改革的现实氛围下,改革研究的“问题导向”,较比改革研究的“目标导向”(或“理想导向”),政界接受起来,可能更方便些。需注意:在采取“问题导向”的时候,要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把“目标导向”所针对的“问题”(如,与“人本导向”相悖的根深蒂固的“物本主义”和“官本位”问题,等等)也纳入“问题导向”之中。
二,改革面临利益关系失衡的挑战,需要对固化的利益格局予以调整
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有一句至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大的不同,新阶段改革面临的利益失衡的矛盾,尤其突出,只有打破固化利益格局,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该书所提供的利益关系调整方略,既有增量的利益调整,也有比较“棘手”的存量的利益调整。其中,我觉得比较关键的,有这样几个利益格局调整:
1,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乃至投资结构的转型,涉及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其中之一,乃是作好国有企业的分类,防止不加分析的“无边界扩张”);
2,城镇化主导的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是规模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型,涉及到城乡利益格局的调整;
3,形成六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与改革,涉及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当然,也涉及到“国富优先”抑或“国民共富”乃至“民富优先”的改革导向选择);
4,市场导向的转型与改革重在打破行政垄断、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深化产权改革,推进财税体制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等,涉及到打破政府自身利益(而这个“ 硬骨头”是最难啃的);
5,在以优化权力结构为重点的政府转型与改革中,涉及到政府向市场、社会放权,涉及到部门之间、中央地方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此书在提出形成六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与改革中,阐述了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不是所有社会群体“同构式”的同步翻番,不是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基础上的翻番,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翻番。这一观点,为新时期深化改革,形成合理的改革思路提供了借鉴。
这里,从收入分配或者说从经济社会意义上谈“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是有意义的。如果进一步思考:在中国现行的制度下,即使形成六亿“中等收入群体”,即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其在未来政治格局中究竟能够形成什么气候,是否能担当所期待的角色功能,尚有待观察和研究。
三,只有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才能真正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
这里,我用了“进一步释放红利”一语。在我看来,“改革红利”并非今天才有。改革开放34年来,我们曾经获得过改革“释放的红利”,但不客气说,也有“红利”微薄的时候。该书着重分析了新阶段改革面临的机遇、潜力、红利。应当说,把握机遇、潜力、红利,都同打破利益格局有着直接的联系。
例如:
联系之一:扩大内需是最大的战略机遇,需要打破利益格局,缩小城乡、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联系之二 :城镇化是最大的潜力,需要打破利益格局,改变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利不平等,实现人口城镇化的政策体制创新;
联系之三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从改革动力的角度看,新阶段改革路线图只有体现利益格局调整,才能有利于凝聚尽可能多的改革共识,实现我期待的“包容性体制创新”(参见拙作《包容性体制创新论》),从而赢得尽可能广泛的社会支持。
掩卷思之,全书的逻辑是何?贯穿一个线索:只有打破固化利益格局,将利益关系调整到位,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正义,才能赢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社会支持,并激发新的改革动力,改革才会有实质性进展。这似是全书的逻辑。
这个逻辑我是赞成的。改革,如果不讲逻辑,自觉或不自觉地搞实用主义,到头来改革难免扭曲变形。我对此有些忧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