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转换思路是关键

就业,转换思路是关键

日前,号称中国“土猪大王”的“壹号土猪”品牌,在上海6个区县的12家农贸市场登陆。除了“原生态”土猪肉吸引眼球外,创业老板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员工中有500多名大学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成为最大关注点,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与此“关注点”一样,近年来,大学生当环卫工、干保姆等新闻不绝于耳。那么,大学毕业生如此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大学生猪肉倌”的出现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当前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创业新天地有着积极的意义。

众所周知,随着国家近几年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急剧增长,不断创新高。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人,2013年将达到699万人,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有限。在总量供大于求的前提下,就业的难题显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是毕业生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唯有抛弃天之骄子的“精英”心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积蓄力量,真真切切把自己锻造成金子,才有闪光的可能。倘若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又高不成低不就,整天闲置在家,浑浑噩噩,游手好闲,那才是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

传统就业观念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当下,一些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紧盯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成了“考碗一族”。诚然,在就业压力下,期望找到一份福利好而又稳定的工作本无可厚非;但要是一心只盯着这些岗位,对其他就业机会不屑一顾,“死也在死在编制里的”,那就有失狭隘和偏颇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北京大学毕业生陈生创造的“壹号土猪”品牌几年间名声鹊起,吸引力越来越大就是一个佐证。如今大批高校毕业生加入其中,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信息的优势,有别于普通操刀卖肉者,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这个行业,带来的将是行业的规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理念一变,道路更宽。大学生卖猪肉,表面上似乎是人才的流失,社会的倒退,实则是社会的进步;表明步入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已经打破了行业偏见和陈旧的社会观念,不再纠结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是拥有更加成熟和开放的择业理念。

对此,人们理应多一些鼓励和认可,这既是价值多元化的体现,亦是尊重他人选择的体现。同时,希望政府部门也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提供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便利,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政策待遇。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