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理论传播

当代社会的理论传播

摘要: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对“理论”一词如此耳熟能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中特别强调理论传播同文化相结合。

这里论及的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的理论学说。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对“理论”一词如此耳熟能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长期以来,人们对理论的研究、学习、宣传、教育重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执政党,一些人、甚至担当领导工作的人并没有把理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理论冷淡、疏远、排斥,甚至出现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混乱、学风空泛等现象,并且影响到广大群众。

首先,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当代背景。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非常紧密地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并非是在封闭环境中单一理论的传播与武装,而是在开放形势下意识形态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环境里,在各种理论文化思潮众声喧哗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光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作用,因此,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有的人机械地理解“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对信息时代、媒体社会传播的特点、形式、途径茫然无觉,缺乏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一种高枕无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的理论建设工作。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正确、伟大,便自然会被人接受,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无论诞生、发展还是传播,都是与形形色色理论思潮的辨析、比较中,以及对各种混乱的腐朽的思想理论潮流激烈批判、斗争的过程。而且,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各种理论、思想、文化早已冲破国界樊篱,多渠道多流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因此,在理论传播中,要有强烈的争夺阵地、争夺群众的意识,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起来,不断增强它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对人的信仰、信念形成的影响力、渗透力。

还应注意到,当现代科技发展到以新型媒体互联网、智能手机为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时,带来人们文化生活方式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许多变化,认识事物、感知世界、触及文化的途径、形式出现碎片化、图像化、戏谑化现象。技术垄断对文化积淀的侵蚀,促使人的理论感减弱或丧失,理论思维和判断力能力下降,一些经典理论著作被悬置。人对信息接受尽管出现选择度无限扩大,却同时产生平面化、表层化、情感刺激、情绪参与的问题。理论的庄重与谨严被淡化、稀释,甚至成为娱乐、嘲讽的对象而存在,有理论文化内涵的精神力量消泯在短暂的感官快意中。这种新潮流对理论传播无疑提出严峻的挑战,需要给予适应新的实际状况的符合理论传播规律的回答。

存在决定意识。由于日渐明显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文化期待也大不一样,因此要防止不同群体层面、脱离对象实际的相同文本、相同模式、相同标准的“同样武装”的倾向。在“原原本本”的借口下,简单照本宣科的教条主义方式;在“家喻户晓”的名义下,一风吹、一刀切、上下一般粗的传播形式,是应该摒弃的政治懒惰行为。理论属精英文化范畴,它的直接认同层面是党的领导干部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党员与群众。对党员干部,可以有制度性的约束;对普通群众,则以一般性的号召;对青年学生,要有鼓励性的倡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中特别强调理论传播同文化相结合。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应注意理论向文化的转变,也就是将理论形态的成果渗透到文化样态中,扩大它的受众面、及物性和影响力。要增强理论形态的主流文化内容对大众文化的张力,并借用、改造其形式来普及、影响群众。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立场、方法渗透、熔铸为社会感觉文化,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二,要努力使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地融入到本土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要让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将外来文化真正地融合于中国优秀文化当中,并且最终它还要以本土文化的形式存在、生长和繁荣起来。

理论学习与传播要努力克服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

经验主义是对理论的轻视与疏离,形式主义是对理论的悬置与架空,它们殊途同归,实际上都是对理论的排斥。我们处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也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如果仅仅凭借经验,就无法应对复杂的形势与挑战。必须认真学习与创新反映时代要求和特征的思想理论,学会从战略、全局、发展规律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要与形式主义的不良学风划清界限。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功利思想的诱引下,一部分干部在理论武装中存在着“观念伪饰”、“价值虚构”现象。即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变成口号,变成会议、讲话、文件中的缀语套话,并不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对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似乎迅速认同、接纳,表达起来也可谓相当透彻、深刻,而实际行动却远离理论、路线,恪守旧观念、旧原则,仍然是古道西风、涛声依旧。这是把理论武装变成形象包装,用虚构的价值观去获得政治上的好处,趋时应景;真实的价值观则去攫取经济上的好处,急功近利。如此双向背离现象的出现,便会导致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虚置与架空,这是应该予以警觉和摒弃的倾向。倘若这种“观念伪饰”、“价值虚构”情况仅仅是个别的,是由于个别人人性缺陷、人格卑微所致,自然不足为奇。但如果成为许多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甚至被体制、机制所容忍,被多数人所漠视、理解、原谅、默认乃至首肯、鼓励,进而成为一种风气,其后果则实在令人忧虑。我们应对此有理性的警觉并思考有效的防止措施。

话语即权力。理论传播要以理服人,离不开说话写文章。但一些人说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已渐成风习,一些领导机关也见怪不怪,泰然处之,有的明知不是真话,却偏肯于听、乐于信。这不仅削弱了理论传播的影响力、说服力、感染力,而且损害了理论的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有些人认为假话可憎可恶,但空话、套话无益无害,说说无妨。实际上空谈误国,套话害人,许多空话、套话是清汤寡水、无滋无味,说了跟没说一样、用了跟没用一样的干干净净的垃圾语言。不仅无端地浪费时间、金钱、财富,而且制造人的思想空洞、行为套路。谁想糟蹋真理,就把它变成套话。因为一旦成为讲话、写文章表达的穿靴戴帽似的缀语套话(重要的是渗透在讲话、文章中的思想),人们因熟悉而不去思考它的内涵、意义,就等于将其架空、虚置、束之高阁。可以说,不健康的话语形式是人思想路线、工作作风甚至政治品质的外在的不良表现。

恩格斯指出:“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和现实生长点的明确阐述。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是终极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为一脉相承地攀登新的理论高峰搭设了阶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在其它有价值的现代思潮和思想理论中汲取营养,去丰富、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保持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是理论的活水源头,也为理论传播开辟广阔的道路。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现实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恰恰就是理论升华、凝聚和创新的根基,我们应把理论传播的注意力放在对问题、矛盾的关注上,发现、寻找并在理论上阐释和回答。这不仅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有力途径,也使理论传播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使理论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与接纳。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