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生态领域 践行 “两山” 理论——西南林业大学探索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实践

深耕生态领域 践行 “两山” 理论——西南林业大学探索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实践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二十年来,这一理念已成为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深刻重塑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扎根云岭沃土,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制度创新、科研攻坚、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领域深耕不辍,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为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书写了“西林答卷”。 

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治理“西林范式” 

生态治理,制度先行。2011年,学校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组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参与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次年,由研究院牵头编制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问世。这是云南首部系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涵盖生态系统保护、物种繁育等9大领域34项行动,为后续工作锚定方向。2019年,我国首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首创“生态保护红线动态调整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迁徙预留政策空间;明确“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厘清企业、社区、科研机构权责边界;将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让“生态优先”从理念变为硬指标。《条例》实施后,云南新增12处各级自然保护区,150万亩珍稀物种栖息地重焕生机。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西林团队紧扣国家“两屏三带”战略在西南的落地需求,提出三大示范区建设规划。滇西北“国家生物安全示范区”聚焦跨境物种保护与疫病防控;滇东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耦合示范区”探索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融合;滇中“国际生态文明合作示范区”搭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生态治理交流平台。 

高原湖泊治理领域,“流域—湖体—湿地”三级修复体系的创新,让滇池治理成为全国范本。团队将水质改善与生物栖息地恢复相结合,种植狐尾藻、菹草构建“水下森林”,配合底泥疏浚与生态廊道建设。数据见证变迁:滇池水质从2015年的劣Ⅴ类提升至2024年的Ⅳ类,沉水植物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40%,鱼类种类恢复至23种。这套技术已纳入《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技术指南》,为全国湖泊治理提供“西林经验”。 

国家公园体系构建中,西林团队的探索更具突破性。自1996年起,“云南省国家公园创建”研究团队率先整合生态保护、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等多学科力量,组建我国最早的国家公园跨学科研究团队。其首创的“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四大功能分区模式,打破了传统自然保护区“绝对保护”的局限。其中,“传统利用区”为全球首创——通过生态补偿、特许经营等机制,让社区群众从保护中受益。普达措国家公园洛茸村的变迁便是生动注脚:公园成立前,村民年收入仅1.2万元;2024年,通过参与生态管护、民宿经营等活动,年收入增至4.5万元,增长近3倍。“保护—发展—民生”的良性循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支撑这一模式落地的,是团队构建的“三位一体”体系:10部专著、76篇核心论文构成的认知体系,12项地方标准(其中2项上升为国家标准)形成的技术标准体系,5部地方性法规搭建的政策法规体系。这些成果为2021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收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云南普达措、三江并流等国家公园试点单位,均采用了西林团队的规划方案。

科研攻坚:破解生态治理“技术密码” 

从森林碳汇测算到石漠化治理,从湿地污染修复到林下经济技术突破,西林以科研为刃,攻克一个个生态治理“卡脖子”难题,为生态保护注入硬核科技力量。 

森林资源管理领域,学校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团队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让云南森林覆盖动态监测精度突破90%。2024年,该系统精准预警哀牢山区域森林火灾风险,提前转移群众,有效减少经济损失。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曾是全球生态修复的“硬骨头”。李乡旺教授团队扎根滇东南石漠化区20年,从50余种候选树种中筛选出白枪杆、云南朴等20余种耐旱耐贫瘠树种,研发出“半干热石质山地生态林业建设技术”。这套“等高线带状整地+乡土树种混交+灌木覆盖”的立体种植模式,显著减少土壤侵蚀量,逐年提升植被覆盖率。该技术已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用于治理石漠化土地,实现经济作物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土地年收益从不足200元涨至1500元,真正实现“石头缝里长出金疙瘩”。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创新,让“数字生态”成为现实。学校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的《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首次系统梳理出14个植被型、474个群系,为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生物多样性元宇宙教学实践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等典型生态系统。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追踪滇金丝猴栖息地动态、观察亚洲象迁徙路径。该平台接入全球20余个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已成为国内外50余所高校的教学资源。 

湿地污染治理与林下经济领域,西林团队同样硕果累累。向萍研究员团队针对滇池周边湿地重金属污染,开发“多介质污染物迁移模型”,精准模拟镉、铅等重金属扩散路径,提出“乡土植被—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通过种植香蒲、芦苇配合功能微生物接种,湿地土壤镉含量下降35%,成果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环境健康专项。 

何霞红教授团队依托云南省林下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让林下经济焕发活力。在中药材领域,攻克三七、滇重楼等6个品种的林下规模化种植技术,其中“移动菌棒林下天麻种植技术”将周期从3年缩短至2年,获30项国家专利、3项国际专利;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出与中药材轮作的羊肚菌、竹荪等品种,通过调控温湿度使产量提升40%,真空冻干保鲜技术更将保质期延长至18个月。

古茶树资源保护与产业技术创新,让“老茶树”焕发新生。学校古茶树研究中心每年联合国家创新联盟发布《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定期更新全国古茶树资源数据,为构建全国古茶树“全息图谱”奠定基础。2024年发布的白皮书首次纳入广东、海南等非传统分布区数据,明确全国5624.26万株古茶树中云南占97.7%,其中临沧市达1083万株,居全国之首。 

产业技术上,杜官本院士团队突破人造板连续平压生产线关键技术,使生产能耗降20%、效率提30%,产品甲醛释放量达欧盟E0级标准;竹藤研究所对筇竹的研究填补物种空白,“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让筇竹育苗成活率从30%升至85%。大关县依托该技术建成百万亩筇竹基地,2024年产业综合产值达20.8亿元,让濒危物种成为富民产业。 

社会服务:架起生态价值转化“惠民桥” 

从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到国家公园生态惠民,西林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生态保护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董文渊教授团队扎根乌蒙山区30年,研发的“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年产竹苗500万袋,破解了筇竹繁殖难题。从“种苗培育—竹林经营—竹制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开发,让大关县筇竹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5万亩扩展至2024年的101.83万亩,占全球总量70%以上,获“中国筇竹之乡”称号。产业带动3.16万群众稳定脱贫,竹农年收入从2015年的人均3000元增至2024年的1.8万元。这一模式入选《中国扶贫案例精选》,在四川省、贵州省等乌蒙片区推广。2024年,昭通市大关县举办“筇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筇竹文化节”,推动筇竹文旅融合,拓展了产业价值边界。 

学校林下经济研究团队通过“理论授课+田间实操”,培训150余名种植户,推广砂仁、天麻等品种的种子休眠破除、病原快速检测等技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让当地中药材年产值从2019年的8000万元增至2024年的3.2亿元,屏边县也因此获评“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强县”。 

竹木产业的全链条服务,正助力更多地区实现绿色发展。2025年6月,学校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联合主办“竹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会议,联合国际竹藤中心等机构签订《笋竹产业合作协议》,计划建设5万亩甜龙竹示范基地,开发竹材加工、竹笋深加工等项目。专家团队制定的12项产业标准、培育的3家龙头企业,预计到2030年带动澜沧县竹产业产值突破15亿元。 

学校依托“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节点,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宣讲,年均覆盖群众超万人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团队深入滇西北、滇东南偏远地区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既提升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两山”理论的理解。 

普达措国家公园实施的《旅游反哺社区发展实施方案》,建立“旅游收益共享”机制,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提取1690余万元用于社区补偿和教育资助。数千名原住居民参与生态管护、巡护监测,户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万元增至2024年的10余万元。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学校团队协助制定《社区参与保护管理办法》,培训120名社区巡护员,发展30家生态民宿。社区居民从保护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公园生态破坏事件发生率下降80%,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国际合作:打造跨境生态共同体“西林样板” 

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西林以国际合作为纽带,推动构建跨境生态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12年,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在云南成立,依托学校学科与区位优势,承担起南亚东南亚“国际培训、政策研究、合作交流”职能,形成“政策研究—能力建设—技术示范”全链条服务体系,业务覆盖27个亚太经济体,建立68个海外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24年,昆明中心累计举办24期国际培训,为21个经济体的500余名林业官员提供专业培训。课程涵盖“退化森林恢复与管理”“林业与农村生计发展”等主题,融入中国退耕还林、林下经济等实践经验。 

跨境生态合作示范基地,成为技术输出的“窗口”。在普洱打造的“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可持续经营示范基地”,以“科研示范+社区参与+产业融合”模式,开展退化次生林“针阔混交+生态廊道”修复,培育西南桦、香樟等珍贵树种,种植石斛、重楼等林下经济作物。其经验已推广至柬埔寨、泰国等国,带动当地建立5个相似示范基地。 

在区域生态治理中,西南林大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深度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主导的“跨境水生生物保护计划”成功恢复12种土著鱼类种群,成果纳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案例集。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学校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观测计划”,研发的“森林碳储量动态评估系统”被推广至东南亚6国;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合作开发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耦合模型”,成功预测喜马拉雅冰川消融对湄公河流域生态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人才培养:培育绿色发展“生力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西林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一批批懂生态、爱林业的绿色人才奔赴生态保护一线。 

特色课程体系中,生态文明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学校构建“林理融合、林工融合、林文融合”的课程体系,开设《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30余门专业课程,《生态文明概论》《绿色发展经济学》等15门通识课程,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集群。 

实践育人模式创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校建立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大关百万亩筇竹基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60余个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生态监测、访客服务等实战项目。2024年与普洱市政府共建“亚洲象保护实习基地”,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象群行为监测、栖息地修复,形成的10余份研究报告为当地亚洲象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食用菌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是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合作成立食用菌现代产业学院,构建“课堂教学+基地实践+企业实训”培养模式,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响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交叉发展的具体实践,将为“云菌”品牌的塑造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绿色发展输送“全链条”人才。学校构建覆盖本科至博士的完整教育链条,生态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林学、林业工程等5个学科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如今,西南林大培养的人才遍布西南地区生态保护一线,成为自然保护区、林业部门的骨干力量,30余人获“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等称号,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智库建设:贡献生态决策“西林智慧” 

作为生态领域的“思想库”,西南林大整合智力资源,为生态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高端智库平台凝聚跨学科力量。学校成立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云南生态文明智库联盟,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开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健康指数”,实时监测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等12项指标,为政府提供月度风险预警;运用大数据模拟退耕还林、碳交易等政策实施效果,为云南省2024年总林长令的科学制定提供支撑;提出“澜湄流域生态服务付费方案”,推动中老缅泰四国建立跨境水资源协同管理基金,该方案获亚洲开发银行资助试点。 

专家团队深度参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等20余项政策法规制定。在COP15大会筹备中,组织专家参与展览展示策划、成果汇编,制作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专题展览获大会组委会表彰。 

作为国家公园研究核心力量,团队持续为国家公园立法提供技术支撑,提交的《关于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议》获国家林草局采纳,相关成果被纳入国家公园体制顶层设计。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