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价值观设置一个“优选级”

为社会价值观设置一个“优选级”

对于处在大变局中的中国,要进行积极主动的价值排序,以达到确立发展方向、引领社会风尚、致力社会和谐的目的

社会生活实践中当面临不同价值间冲突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作出必须的排序、甄别和取舍,以确立那些价值是“优先性的选择”。个体的情形是这样,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对于处在大变局中的中国,同样要进行积极主动的价值排序,以达到确立发展方向、引领社会风尚、致力社会和谐的目的。

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是一种创造价值并追寻价值与意义的存在。一个社会发展越成熟,就越应该体现社会发展的价值自觉,始终把握发展的方向,夯实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基础。中国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这也可以说是学界持续关注价值问题的最深厚社会基础。但是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如不稳妥有效地解决,将会危及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而矛盾的解决就牵涉“价值排序”的问题。

笔者以为,首先需要我们去认真反省“什么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想要得到的?”而有效回答这一问题,有赖于我们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认知和判断。毫无疑问,“最想要”得到的一定是指向社会精神理念层面的目标,这是一种“社会愿景”——今天的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确立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是我们最想要的“社会共同愿景”。近代西方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一个社会从“最基本”的价值需求到“最想要”的价值需求,体现了我们在发展观层面的自觉。

英国有一句民谚:“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的确,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们围绕着中国“最基本”的价值需求进行布局谋篇——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功解决了国人的温饱问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面对下一个30年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我们要集中围绕着老百姓“最想要”的来设计发展思路。既然我们所选择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我们头脑中就应该始终储存着这样一个问题:“100年后中国的教科书怎么评价我们今天的发展与改革?”今天我们强调注重改革的价值排序,就是为了防止发展的本末倒置,防止走入手段的王国而失去了人的目标。

不容否认,面对当下社会阶层多层次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传播快速化、市场利益主体复杂化等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诸多价值失范现象,各种高下美丑你方唱罢我登场,似乎沉湎于一个不思明晨的狂欢之夜,冲淡并混淆了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我们之所以强调价值排序,就是为了确立社会发展的方向性与目的性;之所以要思考“最想要”的价值,就在于要明确确立一种全体国人认同的主导性、统一性的价值观,以此来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天,国家一再强调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由全民共享,“发展”、“富裕”、“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等价值呼唤日益显现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笔者以为这也许就是民族复兴的最主要内涵和标志,也是我们的最核心的价值诉求。我们的社会发展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并将这一目标具体细化为社会公平公正的培育、国民现代素质的养成以及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等具体环节,认清方向,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维持一个稳定的发展方向,生成一种健康的精神气质。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