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体现了我们党对城市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任务和挑战的深刻洞察,对于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打造城市有机生命体,是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重要前提。
牢固树立城市是有机生命体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往往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城市单纯理解为“结构体”,即片面地从形式上去理解城市,在城市建设上盲目求大、求新、求异,倾向于展现气派、铺陈“排面”、营造“景观”,往往脱离实际需要、割断历史文脉、抛弃文化风貌、忽视地方特色、破坏城市肌理,兴建一些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缺乏持久生命力的东西;二是把城市单纯理解为“功能体”,即完全站在人类需求的角度,只要求城市提供各种功能,甚至有的地方为了追求政绩而“摊大饼”“造大城”,忽略了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所固有的机能循环、成长周期和边界条件,缺乏敬畏,没有善待和全周期管理城市,往往把城市建成没有生气的水泥丛林。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既是对上述两种错误认识的准确诊断,也提出了治疗的对症良方。因此,应科学判别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遵循客观规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丰富、优化、调整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使结构与结构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能够相互配合、正向反馈,形成强劲的内生动力和良性循环,使城市能够像有机生命体一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走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正确把握和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和其他生命体一样,都需要汲取和消耗自然资源,其生存和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根据区域条件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科学把控城市开发强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集约发展,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正确把握和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自然环境,而且依赖社会环境。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三大产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是支撑和约束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城镇化不是把所有乡村都变成城镇,更不是把所有城市都变成大城市。中国城市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乡村却越来越萧条,那么城市功能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将失去活力、无法运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形成规模惊人的贫民窟,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就是惨痛教训。
正确把握和处理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城,所以盛民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一座城市规模再大、功能再发达,也承载不了所有国民。必须构建和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提供足够强大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城市与城市互为环境,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靠虹吸和挤压其他城市而一枝独秀。每座城市都必须在正确处理与其他城市的关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自觉与其他城市相互借力、相互成就。曾经一段时间,有的地方盲目推崇大中城市,一味将政策和资源向大中城市倾斜,造成周边小城市、小城镇萎缩,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过高,最后患上“城市病”,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提高城市宜居性,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的人口,城市是人民群众营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为此,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克服“见物不见人”“重功能不重机能”等错误倾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主动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市民群体在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内部构成也在不断分化。不同市民群体在同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受益的程度、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城市工作不能只算大账、总账、平均账,还要算小账、分账、明细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形成庞大的“新市民”群体。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新市民”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天花板”“玻璃门”等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新市民”的城市融入,涉及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体制、政策、利益调整,涉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明观念的转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务实高效统筹解决,避免“城市发展只要地不要人,农村人口脱离了土地却融不进城市”等问题。“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城市发展需要白领,也需要蓝领,只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激发城市活力,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改革开放以前,全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且长期固着在村落里,城镇人口规模小且高度限制在单位里,城乡之间缺乏流动,城市总体规模相对小,市民之间交往比较简单。在城镇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复杂。人与人相互连结,息息相关却难以心灵相通、萍水相逢却往往唇齿相依,社会关系趋于浅表化、碎片化,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这种新型劳动关系高度依赖特定平台上的即时交易,劳动安全、劳动保障、劳动收入等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为此,必须把城市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城市社会治理中新的重点和难点,加大治理投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当前,城市工作面临新的任务挑战。“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的重要论断,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城市工作开阔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的城市工作要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打造新时代城市有机生命体,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冯仕政,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冲突治理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演进研究”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