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3%,不仅低于去年全年的增速14.3%,而且比去年7月份的13.1%全年最低增速还低。而具体到餐饮行业,1-2月餐饮收入增速只有8.4%,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为1278亿元,同比下降3.3%。按理说,1-2月份包含了元旦和春节的假期消费旺季,在统计数据上应该表现抢眼,但实际上却是增速下滑甚至是负增长。于日前举行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也提到近期的投资和出口上扬,而消费方面出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状况。
对此,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专家陈新年指出,限额以上企业可以理解为高档餐饮店,一般消费增速都是相对平稳的,现在增速下来,特别是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消费下来了,影响了整体消费。公款消费特别是其中高档消费的下降,是跟全国各级党政机关贯彻“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精神分不开的,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批示,更是有效引导了全社会转变消费风气、遏制铺张浪费。事实上,商务部发言人上个月就指出了“自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出台以来,一些高端餐饮企业的经营和高端白酒的销售确实存在大幅度的下降”。
长期以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都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题之一,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下,消费出现了增速放缓乃至部分项目出现下滑,而且显现出非常明显的政策效应。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应对“禁止公款吃喝影响消费”“拖累扩大内需”的声音加以“正本清源”,更应反思以往消费结构的弊端,并在真正提振内需、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多下功夫。
健康的消费应当是以民众为主体的消费。经济增长、国家发展的最终旨归,都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尊严感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加,这些目标的实现,毫无疑问要体现在居民的消费上,体现在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逐步得到满足上。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政府承担着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当然,政府部门本身也需要消费,包括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耗材等,都是维持政府运行所必需的。但这些政府消费,只是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手段,应当遵循节约资源、提升效率的原则。因此,那些公款大吃大喝、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以及超标配车的行为,都是对财政资金的浪费和对纳税人的漠视。政府的属性,天然地决定了不能涉足高端奢华的消费领域,靠公款吃喝维持的行业繁荣也注定是畸形的。
健康理性的消费才会更可持续。对违规的公务消费,当然应该严管重罚,如此才能确保财政资金不被滥用,进而维护党政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约法三章”,其中就包括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让人看到政府自我约束、治理三公问题的决心。在日前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还提到县级以上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要更细化更清楚,要让百姓看明白,也让人看到了从预算上严管公务消费的制度性努力。当然,之前的高端消费畸高,并不仅仅是公务消费造成的,一些民众的奢侈浪费讲排场同样起到了助推作用。我们说政府消费应该厉行节约,并不是说百姓消费就可以铺张浪费。广大居民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应当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否则,只是汲汲于物质享受,不仅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客观上造成奢华消费的畸形繁荣、失衡的内需结构,也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百姓在消费上,也应该给自己来个“约法三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