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三公消费,预算需要硬起来

遏制三公消费,预算需要硬起来

无论是从改善财政支出合理性,还是从推进政府机构廉政建设的角度而言,为“三公消费”瘦身都是一种必须,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公之于众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

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时要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逐步做到所有政府开支都要事先编制预算。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

日前,由“三公消费”具体数字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有媒体称,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9000亿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则回应称,三公经费没有这么多,而且在逐年下降。这注定是一场不可能会有结果的争论——“经费”与“消费”显然是两个不同概念,不是所有的“消费”都一定来自于“经费”,统筹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也可能为“消费”埋单。其实,以什么样的名义花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开销的每一分钱都源于纳税人,因此必须受到约束。无论是从改善财政支出合理性、恢复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还是从推进政府机构廉政建设的角度而言,为“三公消费”瘦身都是一种必须,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公之于众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

作为纳税人,公众有权知道,财政资金到底以什么名义和方式分配到了什么地方。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逐步实现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这不仅是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体现,也是针对社会公众要求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更是一个负责任的透明政府应有的担当。

其实,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预算和决算都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其中包含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是否应该向公众公开。即使是“三公经费”这样敏感的内容,在政府预算中也能找出相应的信息,只不过在以往的实践中,有些政府部门出于各种考虑不愿对公众公开。害怕引起公众质疑,无疑是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的首要原因。然而,越是害怕引起质疑,越容易引起质疑,欲盖弥彰的“三公经费”,不仅容易引起公众的猜忌和不满,更是不免直接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与之相比,心怀坦荡地公开相关数据,既可以保证公众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监督,也不失为促进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的有效举措。

如果财政预算无法有效约束政府机构,任由其突破预算束缚、增加支出项目、扩大预算支出,财政预算本身的意义难免会大打折扣。从这种意义上说,将所有政府开支纳入预算管理不只是一种权力自觉,更是法治政府的必须、预算国家的必然,要想达到预期的制度效果,就必须细分预算内容、强化审计监督,确保其规范、合理、有效。遏制“三公消费”,预算首先就应该硬起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