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推出近两月,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已经展开实际行动,与外界期待的全面推进改革不同的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方式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比如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下,改革将优先着手基层员工,而对于饱受诟病的央企高管收入则暂时搁置。(3月31日《济南日报》)
深入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成为中低收入者的强烈吁求,迫于基尼系数高企的现实环境,此次着手实施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算是响应现实诉求和民众呼声,而且“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推进提高基层员工收入”等刚性举措也有望将收入分配改革制度化,为今后深化改革铺路。
“限高、扩中和调低”向来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近年来收入改革踯躅不前的症结所在。然而,此次收入分配改革强调“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搁置央企高管收入改革,似乎已经为这次收入分配改革定调,改革仍然只是针对现存的收入分配格局“小修小补”、“小打小闹”。
收入分配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解离出收入格局的各个部分而逐个击破,其现实可行性微乎其微。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橄榄型的,而当下的收入格局呈哑铃状,如果形象化即将着手的收入分配改革,无异于将这个哑铃切成三段,逐个进行锻造后再拼接,简单分析便知绝无可能。
而且,搁置央企高管这些高收入群体进行改革,优先增加基层员工收入,在“哑铃”体积固定的情况下,挤压和侵损的必然是中等收入者的利益,橄榄型的收入模型又如何锻造呢?恐怕只会加剧走向贫富两极分化的歧路。
国资委人士给出解释称,“央企需要更高端的人才,给这些人才更好的收入,符合市场经济行为”。众所周知,央企本身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型交接时诞下的怪胎,其膨胀扩张和市场独大依赖垄断的经营模式,央企高管的高收入来源于超额利润,以及隐性福利在内等诸多灰色收入。比如,近期媒体披露2012年11家央企亏损近400亿,而员工人均薪酬却不降反升。所以,央企高管的高收入绝非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搁置央企高管等高收入群体进行收入分配改革,也就缺乏足够的理据。
当然,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改革思路也无可厚非。不过,医治收入分配这样久治不愈的顽疾,往往突破“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传统思路,拿出决心和诚意破除主要矛盾更能事半功倍。当下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依然集中在贫富差距,因此深化改革必须对症下药:既要极力增加基层员工的初次分配收入,还要加强对央企高管这些高收入人群二次分配的调节和限制。如此双管齐下,无所偏废,方能锻造出符合发展逻辑的理想收入模型。(余燕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