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对近期新一届党中央和政府治理公款吃喝的力度表示肯定;但有91.4%的受访者担心公款吃喝之风大面积回潮。调查数据表明,公众期盼对公款吃喝的治理能长久持续下去,彻底刹住浪费之风。
为治理公款吃喝乱象,中央在去年年底连续出台了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其中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禁超标准接待”。最近,中纪委也在全国范围内通报了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并进行了严肃处理。上述令行禁止确实在短期内产生了强大威慑力,某些地方官员至少在明面上不敢再继续动用公款图一时口舌之快。一时间,公务宴、年会宴接连取消,高档白酒应声跌价,而在往年年关红红火火的高档餐饮业也陷入萧条。
在全面聚焦所产生的强大压力下,公款请吃风有所收敛。然而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原本招摇过市的公款吃喝者也玩起了暗渡陈仓的把戏,地点从传统的酒店、饭庄,转移到豪华的内部食堂、私人会所甚至个人家中,但标准和花费并没有减少。因此,要根治“舌尖上的腐败”,关键是要建立起长效的监督机制,从政府财政支出到权力运行,都纳入严格的监督体系之下,堵死公款吃喝的漏洞,这样才能最终摆脱“运动式执法”的窠臼。
实行“阳光财政”,加强各方监督,是遏制公款吃喝风的制度基础。只有当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都能及时广泛地公开,接受来自人大、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多方监督,公共财政资金才不会被浪费在官员的餐桌上。要创新监督路径,进一步优化自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政府部门监督机制。国家行政机关和党内纪检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民众通过微博、博客、微信等技术手段对公职人员进行的自媒体监督,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公众举报信息,肯定和鼓励网民的实名举报行为。
通过制度约束取代自我监督,才能真正让公款吃喝彻底成为历史。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三公消费”标准和公务消费额度,严格执行报销制度;推广公务员消费卡,逐步实现公务支出和结算的电子化,并杜绝发票造假行为,用法制切断公款吃喝的支付渠道。此外,还应当提高违规成本,在时机成熟时考虑将“挥霍公共财产”罪纳入刑法的相关条款,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用法律的威力震慑腐败分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