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小康社会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

围绕小康社会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机遇,着力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制约难题。以扶贫攻坚为突破口,推动重点民生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取得新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目标,才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是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提高经济支撑能力为前提的。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根本目标,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济支撑能力。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实施好省委确定实施的“3341”项目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实现。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保障,才能不断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使各种民生问题持续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就是通过转型跨越发展,使城乡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富足生活的过程。

二是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机遇,着力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制约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我省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大类23项监测指标中,我省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与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分配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必须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我省发展政策叠加的机遇,进一步利用好国家支持产业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生态建设、改善民生和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的举措,把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转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民生项目,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着力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制约因素,把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变成看得见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果,不断放大政策叠加机遇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效应。

三是以扶贫攻坚为突破口,推动重点民生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取得新进展。贫困问题既是我省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只有采取新的思路和超常规的扶贫攻坚措施,才能有效解决我省最大的民生问题和破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最大难题。正如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所指出的:“抓好了贫困村和特困户的脱贫致富,就抓住了加快整体脱贫步伐的重点,就找准了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难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进一步推动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导向,立足贫困村户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脱贫致富问题,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和手段,重点在脱贫致富思路、发展富民产业、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等方面加大力度,构建起救助贫困、帮助贫困和转变贫困三个层次的扶贫体系,消除因灾因病返贫的不利条件,构建稳定脱贫致富的社会基础,在扶贫攻坚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四是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直接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综合制度保障。要在继续完善我省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制度的基础上,统筹实施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的重大民生工程。建立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环境保护、城乡基础设施、教育文化、旅游开发、社会保障、休闲娱乐等民生领域项目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