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2)

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2)

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战略任务

结合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建设未来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即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要求解决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建设做起,着力解决好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社保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并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十七大”以来正在大力推进,很有成效,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工作。“十二五”期间,我们能把保障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两件大事做好,我国社会建设就上了一个台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前进了一大步,即可转到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要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推进新型的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拓宽社会流动渠道,构建一个合理、开放、包容的社会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相协调。构建一个合理开放的工业社会中期阶段的社会结构,这是社会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我们常说现在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工作就是要通过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体制改革构建好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中国现行的包括社会事业在内的社会体制,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要推进社会建设,就一定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包括户籍体制、城乡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各项社会事业体制都要逐步进行改革,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社会体制。如果不进行或延缓社会体制改革,目前这些诸多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就解决不好,也解决不了。社会结构调整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过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社会组织广为发展,社会结构更为优化,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搞好社会建设,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新领域,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我们今后5年、10年、2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相信社会建设这项历史任务一定会在我们民族的不断实践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