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汶川地震,3年前的玉树地震,今天的芦山地震,震殇中国;政府救援更加高效,民间力量更加壮大,受灾群众更加冷静,多难兴邦。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的前行,感受到了一个国家在磨砺中的进步。人类总是在反思中取得进步的,尤其是在战胜灾难的过程中。灾难犹如一所学校,让我们在付出了昂贵生命代价的同时,也学会了更加从容、镇定、坚强地面对下一场灾难。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是因为我们经历过灾难,收获了抗震救灾的经验,更是因为我们经历过反思,达成了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的领悟,“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的期待,“举国上下紧急驰援,全国人民倾力支持”;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的信心,“不添堵、不添乱,奉献不止在灾区现场”。
进步源于反思,反思始于敬畏。只有敬畏灾难,才能战胜灾难;只有敬畏生命,才会尊重生命;只有敬畏公众,才会爱护公众;只有敬畏权力,才能用好权力;只有敬畏理性,才能学会理性……灾难是社会自然变迁中惨烈的片段,因其速变,人类脆弱的一面表露无遗;因其震撼,让人心生敬畏并不断反思改进。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灾难和挑战,承受大大小小的风险和考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常怀敬畏之心的人,一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国家,一个善于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必将变得更加优秀、更加伟大、更加不可战胜!
然而,在大灾大难面前,仍有一部分人缺乏敬畏之心,不断向社会释放芜杂的负能量。他们或借灾难渲染自己,或借灾难娱乐大众,或借灾难牟取钱财,或借灾难博取关注。比如,陕西20余名志愿者受困芦山,实为一名18岁女孩自编自导的“闹剧”;一条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实则是已经“被牺牲”N次的网络谣言;一些公布手机号码的网络求助信息,实为会产生高额话费的“吸费电话”;好心村民把自家舍不得吃的猪肉分给“志愿者”吃,反被大肆渲染为“村民灾后大鱼大肉”;峨眉山景区现“抗震救灾”车,一群挎着单反的“志愿者”在景点游玩;少数救援人员非要等到媒体到场,才开始向受灾群众分发物资,等等。
虽然社会正能量足够庞大,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个人要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灾难,媒体要以一颗敬畏之心报道灾难。对于个人而言,“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应是底线要求,正视灾难,尊重生命,不能为图一时之快而给抗震救灾工作添乱,不能因谋一己之私而让灾区人民伤心。对于媒体来说,“拒绝煽情、拒绝泛娱乐化、拒绝消费灾难”应是底线要求,理智、人道、有度是灾难报道须臾不能忘却的。报道理应更多地关注受灾群众的真实生活,关注受灾群众需要的救援信息,关注民众的救灾行动,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传递人间的大爱和温暖,而绝不是找泪点、找痛点、找爆点。
不敬畏,无进步。越是在灾难面前,越是要有一颗谦卑的敬畏之心,越是要增强凝心聚力的正能量,越是要消弭扰乱人心的负能量。唯有如此,才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才能够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