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一”拼假攻略“看上去很美”(3)

【案例】“五一”拼假攻略“看上去很美”(3)

放假安排要算“无形帐” 不休假付报酬不应成常态

专家表示,逢节挪假应当综合考虑社会效果,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休闲质量和社会效率、文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无形账”,真正让假期需回归节日的本意。另一方面,要让我国休假制度的法律法规真正落实,要让企业改变固有观念。

根据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规定,如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专家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补救措施,而不应成为常态。

南京大学城市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所所长胡小武认为,政府要做的是保证假期的总数,具体的日期安排可以更加人性化,例如让企事业单位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自主安排放假的时间,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假期需求。而法定假期的长短频繁引发关注,也折射出居民带薪福利休假的不完善,难以利用平时双休日之外的假期,改善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带薪假期“落地”,长假期才不会变成“奢侈品”。

蔡继明认为,假期安排应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是要尽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放假制度,其次要避免挪用双休日后,造成连休之后再连续工作的情况。政府对节假日的安排,应本着劳逸结合的原则,节假日最好能够均匀分布,保证必要的休息日,避免连续多天工作的情况。

【启示与思考】

取消“五一”长假已有几个年头了。近几年,一年之中固定的长假也就春节和国庆节。上述利用相近的周末、小长假,或者请病假、事假甚至请年假的拼假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网友对长假的渴望,期盼“假日新规”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实行的假期安排不尽如人意,亟待进行完善。

“五一”拼假能否成行?平心而论,在总的假期数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适当地将假期“拼”在一起,要求并不过分。有关专家也指出,国务院的放假安排只是指导意见,各个部门或单位完全可以通过人性化管理,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员工诉求,适当调整工作日和休假期。

但问题是,万一员工集中请假、扎堆休假,势必影响生产和工作。如何走出集体“拼假”可能带来的这一窘境,要求各个部门或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需求统筹考虑,共同协商,才能实现双赢。

因此,相关部门或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基本请假、休假制度,在确保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让员工充分享受人性化管理的益处。单位员工拼假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生产或工作情况,不能为了某个长假,而影响了手头的工作,这也是职场基本的准则。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拼假可能带来的尴尬现象,有赖于“中国式休假”的转型。近年来通过网络不断发酵的“拼假攻略”,反映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网友们在通过网络不断传达诉求的同时,也给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了一些探讨假日改革的思路。毕竟,目前的法定假期主要体现为集中休假,在确保了广大职工依法休假权利的同时,也容易给景区带来超负荷的旅游人潮,人们的休假质量并不高。这也是“拼假攻略”带给我们的另一重启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