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鲁迅该不该淡出教材(4)

【案例】鲁迅该不该淡出教材(4)

【启示与思考】

曾几何时,鲁迅文章是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令人看好并且最为出彩核心篇目。如今,这一切都将即将成为过去,特别是在“去鲁迅化”已成为“课改”之特点、亮点的时代特色与背景下,我们同时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质疑:以后出版的新教材是否将不会再有鲁迅文章的影子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鲁迅的文章,据说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今天的孩子难得读懂,于是觉得将鲁迅文章拿掉未尝不是件好事。显然,这个理由过于牵强。鲁迅的文章难懂,就删除,相比之下,那些古文、古典诗词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比鲁迅的文章更难读懂,难道就都删除不成?也有人觉得鲁迅是泛政治化时代背景下的宠儿,现在的时代不必再强调鲁迅精神,不仅仅是大环境不需要了,而且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有限,甚至有人都开始怀疑教师讲解水平有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鲁迅是用文字救国的战士,设若这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人“走”了,谁来痛定思痛唤醒国人的麻木?

我们常说“教书”之目的在于“育人”。我们学习鲁迅先生,不光是要学习文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骨气都没有了,还算是人吗?如果一个老师不爱鲁迅、不懂得鲁迅,那么除了书本上那些僵化了的教条以外,我们还能指望他能教给学生什么吗?——真正的鲁迅,是严厉的也是宽容的,是刻薄的也是慈悲的,是伟大的也是通俗的,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理解鲁迅,才能使学生爱上鲁迅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教课老师对鲁迅的“理解不透”,这才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悲哀所在!

《狼牙上五壮士》没了,柳青的《梁生宝买稻种》没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没了……当许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没了,语文教材最终将剩下什么?

中国不缺才华横溢的文人、诗人,但鲁迅只有一个!中国不缺大部头、小部头的文学作品,但挺起中国“民族文学脊梁”的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不缺教育改革的仁人志士,但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也只有鲁迅一个!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我们确实都应该以最大的努力去从事于提高自己民族的精神境界,而千万不要沉溺在平庸、琐屑和无聊的那种氛围里面,就像当前出现的有些文章那样,热衷于描写贪婪与残暴的帝王和放荡地渲染着性爱泛滥和不堪入目的床笫之私,却对广大民众的悲欢与命运漠不关心。还有的文章充满着粗野的谩骂和卑劣的人身攻击,有的甚至还唾沫横飞地诋毁着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竟也形成了不伦不类和一片狼藉的时尚,真令人喟然长叹。面对着像鲁迅这样巨大的精神现象,当然是完全可以进行自由的探讨的,如果能够凭着科学的学理精神,严肃认真和有理有据地去进行研究的话,就能够准确地阐述他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还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或缺失,并且再从这儿出发更深入一步地去分析其历史的原因,这样当然就既不会可怜地去进行盲目的崇拜,也不会可耻地去抛出无知与狂妄的叱骂。——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到了我们中国本该让孩子们都知道鲁迅时,却又成“鸡肋”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可笑”?!、

不能容纳鲁迅的作品,删除鲁迅文章究竟是我们鉴赏能力的后退,还是无意中被那些意在消除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外来思想所同化了。假如有一天鲁迅被彻底地、永远地删除了,那么,我们所抛弃的决不单单只是一个鲁迅!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而我却要说,拒绝鲁迅,就是拒绝深刻;拒绝鲁迅,就是拒绝骨气!——删除鲁迅,难道让我们的下一代只在“文化快餐”的哺育下成长?难道我们要把下一代都培养成为“软骨症”患者?

真正的问题远在“鲁迅该不该淡出教材”之外。对此,教材改革应有整体思路。有句哲人的话不该被我们遗忘:如果表述不能被人接受,那它必将被人所表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