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安全,须筑起“零容忍”监管氛围

舌尖安全,须筑起“零容忍”监管氛围

媒体曝,山东潍坊有姜农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当地农民对神农丹的危害性心知肚明,自己压根不吃。目前,潍坊责任部门已展开调查,对违规销售的神农丹进行集体收缴。(5月6日《新京报》)

“毒生姜”,无疑“姜”了公众一军。依规定,神农丹在生姜种植中被禁止使用。可在当地,姜农非但滥用神农丹,而且还明目张胆。乱象之下,也凸显了监管缺席:在田间地头,标注着“剧毒”字样的农药袋随处可见,责任部门却“后知后觉”。监管钝化,是源于“不接地气”,还是故意包庇?

“毒生姜”堂而皇之地存在,只是溃败链条的末端反应。姜农的道德血液匮乏,固然令人愤慨;可监管处于失序状态,更刺激着公众观感:不堪想象,当地对生姜的农药残留检测,竟然是“自行送样品”。在近乎睁眼瞎的抽查制度下,姜农或经销商又岂会“自证其罪”?

“毒生姜”引人愤慨,还在于生产标准的内外有别。据了解,为确保出口姜安全,有关部门对出口姜逐层设立农药监管员,实行“无缝隙监管”;而“毒生姜”,则“特供”国人。造就双重标准的,是监管上的“南橘北枳”:责任部门对内销姜的低频次抽查、粗放式管理,跟“无缝隙监管”判若天壤。

“毒生姜”风波,只是毒食品乱象频仍的缩影。连日来,与毒食品相关的新闻呈喷涌之势:“鼠肉混羊肉”流入上海餐饮市场;福建40吨病死猪肉流向餐桌……它引发公众的审丑疲劳,更让人陷入“惊弓之鸟”的境地。“易粪相食”,是许多人对“相互伤害”社会怪圈的概述。而“毒生姜”事件中,姜农只生产不食用,也印证了这点。

“毒生姜”裹挟下,舌尖安全必然成奢望。监管隐身,道德秩序崩塌,说起来是老生常谈,可它指向的价值诉求应被重视——作恶的耻感,须在“零容忍”的监管态势中筑起;共同体意识,也要凭“彼此呵护”去捍卫。亡羊频繁,补牢不能不“甩开膀子”。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