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没有努力符合大众期待的义务(3)

状元没有努力符合大众期待的义务(3)

前日晚11时许,19岁的高三考生燕子(化名)在解放西路口湘江水域跳江自杀。直至昨天下午5时许,家属接到明阳山殡仪馆通知,称燕子的遗体在三汊矶大桥下游附近的江面被发现后送到了殡仪馆。跳江前,燕子告诉自己的好友小慧,“这些年过得很累,想跟爸爸一起走。”而燕子的父亲前年已经过世。

这些年过得很累19岁女孩高考失意后跳江

6月25日晚8时许,岳麓区华鑫高考补习学校复读班学生小慧(化名)接到了同班同学燕子(化名)的电话,通知她到湘江边一家咖啡馆坐一坐,聊聊天。小慧赶到时,燕子的情绪显得有些低落。

燕子告诉小慧,今年的高考自己的文化分只有423分,比她原本估计的要少了近百分。这对19岁,已经复读了2年的艺术类考生燕子来说,今年依然只能读二本大学。

晚上9时许,燕子与小慧从咖啡馆出来到湘江边散心。

“到江边散步似乎是燕子的习惯,之前她经常来这里,她喜欢走在堤岸的层层石阶上。”小慧说,燕子当时跟自己聊起学习、高考,很失落,不时还会拿起手机打个电话。“我听她说话好像是打给不同的家人。”

晚上11时左右,燕子给妈妈张灿英打电话,“一边打电话一边哭,情绪很激动。”小慧不停的安慰燕子,“燕子说她这些年来过得很累,想跟着爸爸一起走。”

听到燕子的话,小慧顿时紧张起来,因为小慧知道,燕子的父亲前年已经过世了。

随后,燕子卸下挎包、脱下鞋袜,走上刚漫过水面的宽约半米的平台。“怕她跳下去,我就拉住她。她突然把握在手里的手机丢在一边,等我去帮她捡手机,她就跳了下去了。”小慧说。

打捞未果在三汊矶大桥附近江面发现遗体

燕子落水后,小慧向周围的人求救,但无人理睬。小慧只能拨打110报警,又用燕子的手机联系上燕子的家人。“警察很快就来了,一位警官拿着4米多长的木棍,伸进水中不见底。”

当晚12点左右,燕子的母亲张灿英及一些家属从火车站附近的家中赶到江边。凌晨1时许,燕子的舅舅张先生也从岳阳赶到。

搜救队也在现场展开救援,一艘小船载着两名搜救队员开始搜救工作。从昨日凌晨1时到上午9时,经过8小时的搜救,搜救人员搜遍了燕子落水处至下游约百米的水域,但没能找到燕子。

家属们一度怀疑,燕子的遗体有可能在现场一艘渔政船船底。昨天上午,家属与渔政工作人员沟通,希望对方能移开船只方便搜救。

昨日中午,记者在渔政船上见到了前晚值班的唐先生(音)。唐先生告诉记者,“当时确实看到有人落水,并转身拿了一个救生圈试图去救人。”

直到昨天傍晚,渔政船也没有移动分毫。对此,唐先生解释,“我们一直在等他们(燕子家属)过来商量。”

记者见到张灿英的时候,她正坐在江边河堤上一把靠椅上,她向记者证实,25日晚11点,女儿跳江前正是与自己通过的最后一个电话,“电话中我就能听得到她的哭声,一抽一抽的,情绪应该很不稳定,真的没想到她会跳下去。”

昨晚八时许,记者联系上燕子的姐夫赵先生。他告诉记者,燕子的尸体已于下午5时许找到,地点是在三汊矶大桥下游附近的江面,目前已被送去明阳山殡仪馆。

启示与思考:

2013年高考已经临近,2012年高考已经成为过去,但舆论对高考状元的关注依然存在。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社会的热忱;尽管“值得我们关注的优秀学生不仅仅是学业优秀一种”,但各地学校依然把能够培养出一个高考状元当作了一种荣耀,各重点高校依然把高考状元当作了努力争取的目标,似乎多出几个或者多招几个高考状元就能成就杰出人才的宏伟大业。

其实,不管是状元、探花还是榜眼,不管是孙山还是名落孙山者,他们都是人生十字路口的匆匆过客,在此各奔东西,各就前程。至于下一个路口,他们能否碰面?谁先到达目的地?谁能够走得更远?都还是未知。

就如体育竞赛,参赛者和教练,赛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获得冠军。即使“重在参与”的口号喊得山响,依然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战前动员”。比赛开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汗水,都是为了抵达成功的彼岸,一旦成为冠军,他或她就应该拥有鲜花和喝彩,至于后来这些冠军能否一路坦途,还得看他们的努力或造化。

同样,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十年寒窗苦,几多艰辛几多泪水,有人功成名就也有人名落孙山,那些状元此时有资格成为别人艳羡的目标。只不过,在人生路上,状元之路到不到得了罗马,未必说得清,还是谨慎、低调点为好。

状元炒作中的三个倾向,值得警惕:

一是将所有状元说得像花儿一样,诸如“女神”、“从不用手机”等等……在对高考状元的渲染与夸张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痕迹表露无遗。

状元固然是好孩子,但第二名第三名等就不是好孩子?或者成绩差点的,就成了“妖魔鬼怪”?十几岁的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一下子把话说满了,反倒让状元有点“伤仲永”的意味。

二者,千万不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说:看,状元就是这么炼成的,你也要跟他一样!高考状元终归是无法复制的偶像剧,看着赏心悦目就罢了,没必要把舞台剧搬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来。

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看看高考状元的“出身”吧,哪一年、哪一个来自普通高中呢?“量一地之物力,结状元之欢心”——这就是基础教育失衡下的诡异现实。那些“超级中学”、“状元高产校”等,牺牲了多少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呢?状元有先赋的基质,还有后天的培养,对基础教育来说,有本事让高考状元出身“寒校”,这才有“经验”可谈。

三者,在一个唯学历马首是瞻的社会,我们祝福高考优异的孩子,但更要认清一个基本逻辑:高考状元,生于亟待纠偏的教育制度之上——而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在激赏某些倾向的同时,一定会惩罚另一些行为倾向。换言之,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禀赋与潜能,未必是现行考试制度所鼓励的。因此,一份高考状元职业调查报告就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可见,状元并不是人生中永远的硬通货。

当然,我们理解作为高考产业链中的状元价值:高校靠状元撑场面,中学靠状元博资源,地方靠状元赢政绩……有气无力的炒作“禁令”,自然就忽略不计了。

还有,有调查报告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实际上,这种社会预期源于千年科举制度推崇状元的畸形情结,是过度消费状元的身份价值。谁规定了状元必须一辈子都要成为佼佼者,必须符合大众期待?

高考不是科举,只是一个上大学的考试,高考状元“泯然众人矣”有何不可?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