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好戏”,民间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戏种很多,主要包括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还有委婉动人的南音。荷据时期,泉州人何斌,曾从闽南请戏班赴台在私宅演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戏曲纷纷跟进台湾。闽南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梨园戏,就是因为随郑成功渡台的沈光文招聘泉州梨园戏班赴台演出,从此根植台湾,成为当地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梨园戏以南音为曲调,随着梨园戏入台,南音也开始传入台湾。连横《台湾通史》载:“台湾之戏……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台湾的歌仔戏,其前身是漳州的锦歌。随郑成功入台的漳州人把锦歌带到台湾,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普及性很广的歌仔戏。《台湾府志》载:“二月二日或十六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合福。”“合福”,正是闽南的民间传统之一。它表明,当时台湾的闽南社区不仅演戏颇为盛行,并且同福建闽南一样与酬神紧密结合起来了。
闽南曾是福建乃至中国家族制度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色彩斑斓的家族文化,同样随着渡台闽南人很早就传播到台湾。不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前,闽南家族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主要体现在浓厚的家族观念及家庭祭祖、扫墓等行为;而作为家族文化最重要构成部分的家族组织与制度,以及各种有组织的家族活动,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受到限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多家族渡台人数大量增加,人口的迅速繁衍,以及获取生存资源的现实需要,为家族文化的全面传播创造了重要条件,闽南家族文化在台湾蔓延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渡台的闽南家族宗亲,开始依照家族祖地的传统聚族而居,沿用祖地的郡望与堂号,因地制宜构建某种形式的家族组织,制定相应的家族制度,开展各种家族活动,如设置族田族产,创办族塾,编纂家族支派族谱,建造家族支派祠堂,祭祀家族祖先及家族保护神,举办各种家族公益事业等。例如,陈永华家族在台南的宗祠“陈氏家庙德聚堂”,就创建于明郑时期,亦是台湾最早的宗祠。
郑成功为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所开辟的广阔道路,影响非常深远。闽台两地共同构建的法缘、文缘、神缘和血缘关系,彰显了中华文化在宝岛的传承,打造了两岸一体的闽南文化,加深了渡台闽南人及其后裔与闽南祖地的关系。闽南文化成为海峡两岸一条无形的永远无法割断的精神纽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