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别丢下文化

城镇化别丢下文化

前不久,回家乡看到城市大了许多,环境优美了许多,人的精神面貌也爽了许多。农村在进步,尤其是以乡镇为中心的小城镇,新的三四层小楼随处可见,路也由过去的土路变成水泥路。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老人儿童居多,活力不够。垃圾遍地,可见公共卫生任重道远。

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任务提出,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发展规划。我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发展为基。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更是有较高素质居民的精神家园和生态优美的生活家园。

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一定会出现和自己乡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断裂。一味只以城市生活为标杆,在未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的前提下,就以工业转移为目标,来盲目推动城镇化。只会破坏生态环境,难以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国家在进行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时,要有总体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保护好传统的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搞千城一面。在关乎社会保险,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上,国家要舍得投入,使中央、地方和个人的积极性凝聚到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做出重大牺牲,他们付出太多,得到却很少。

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是人的素质问题。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文化素质、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都有一个和旧习俗决裂和告别的适应过程。农民和市民在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等领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也有差异。我们要注意到这个差距,做好农村居民的素质提升工作。这是一项长期任务。而素质提升反过来促进务工农民的就业、生存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政府在做城镇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要的。其次,要为文化预留出发展的空间,要规划出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要把文化基础设施长期缺位的欠账还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市场的培育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满足城镇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文化产业而言,2011年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分别为1102元和165元,相差近7倍,可见文化消费水平差距之大,但也说明了发展潜力和空间。此外,社会大众,尤其是城市居民要有责任意识,利用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搞好“传帮带”。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