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经济一枝独秀,我们继续保持着投资拉动型的高增长,我可以微笑着说这些话,但是我内心深处难道笑得出来吗?当这种产业过剩直接进入农业的时候,会造成什么?难道它不会同样造成类似的问题吗?十年之后当我们看到一份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组织54个国家的专家做的一个报告的时候,我们又是有选择地借鉴,我们让这样的声音完全不在中国有动静,他说什么呢?全世界如果按人均健康所需要的卡路里来计算,农业的产出量,农业产出过剩三分之一,之所以还有饥饿国家、饥饿人群那是制度不合理,有谁说国农业过剩吗?
那好了我给你们说一个数,世界上80%的大棚,你们讲的设施农业集中在中国,中国产生了多少蔬菜呢?全球67%的蔬菜中国人生产,你的人口只有世界的19%,那你消费世界上多少蔬菜呢?大概至少平均规模的三倍半以上,你真的消费那么多吗?不,浪费一半。有必要吗?
接着生猪,世界上一半的猪在中国,19%的人口,50%几以上的猪,有必要吗?还有果品,大概苹果的50%、柑橘的40%。我们各地的干部还嫌调结构不够,直到菜贱伤农,逼得菜农自杀,我们还认为那只是个别现象,有谁讲过中国也出现农业过剩?我们似乎说农业部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不安全。所以我说提醒农口的朋友们,假如说政策理论界在1998年、1999年就已经发现了工业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当然这后续的一系列政策安排,都未必那么让人满意,某种程度上是尴尬的。那请允许我冒叫一句,在我们发生工业领域的生产过剩十年之后,其实世界上早已经指出农业也存在生产过剩,只不过我们接受不接受。对中国来说,难道不同样存在生产过剩吗?
我只是这么提一下各位,当然有很多人坚持继续沿着农业产业化的光辉大道往前迈进,这个政策领域中都是这样的,我原来干过政策,现在干学者了,所以说话稍微不那么顺着,希望大家理解。
当然金融资本过剩,产业资本过剩,商业资本也过剩,因此我们现在农村中的商业环境,因商业资本过剩,而不可能构建一个所谓契约关系,这一点我也不多讲,只要是个懂点儿理性思考的人,他就会明白,在三大资本都过剩的条件下,会出现什么?于是乎当然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我就解释道这儿。于是乎我们所谓的污染的问题,当然就得靠国家调整战略,那现在国家调整战略了。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已经强调了,我们要发展的是多功能农业,2007年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2008年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两型农业,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然后到这几年,慢慢开始强调农业的转型,在这个领域中我觉得提醒各位,其实转型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我今天上午在另外一个会上讲了一个观点,在这儿也提一下,希望各位参考,我说其实如果我们把大农业口径做一个区别,你会发现最早实现转型的是大农业中的山区林业,尤其是南方山区林业。从1999年国家把过剩生产能力转向内陆建设,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同时,强调了退耕还林、造林种草,1999年到现在,整个山区的植被恢复,林木覆盖率,就是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同时山区的森林经济乃至于制度创新,除了经济创新之外,组织制度创新也在大量发生。所以我们现在看如果和资源环境相对而言比较亲和的,大致有条件朝向可持续方向,向生态化方向走的是山区林业。如果我们第二大块儿就是平原农业,目前来看呢,恐怕越这样投麻烦越大。
我们以北京地区的为例,如果在北京郊区这种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方,也就是说现在华北,华北几乎大面积都变成大棚,假如说你把设施农业防在华北大平原上,其结果就是更进一步严重超采地下水,然后地表沙化和盐碱化,这是严重地破坏资源环境的做法,很可惜在农业领域中,仍然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继续这么干,包括大城市郊区,这是严重的不可持续的。
所以我们说农业因为原来的思路没改,不像1999年那次西部大开发,就沿革地要求所有15度以上全部退掉,然后国家拿补贴,这样才促使整个山区林业发生了相对而言比较正向的变化,也就是说它开始出现正外部性了,而农业还没有,所以说农业现在和资源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个破坏性就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而是资源浪费型和环境破坏型,这种农业愈演愈烈。再这样搞下去我想大多数中产阶级移民的倾向会越来越强,因为他子孙后代不可能有安全。不是别的,而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我们再看干旱草原牧业,本来它是一个每况愈下,照搬了农区的家庭承包制,而把本来具有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公共性的干旱草原牧区,变成了牧业产业,也要追求干旱草原地区的牧业产业化,这个口号后患无穷,再不调整我觉得,林业地区调整成功的,而农业地区没调整,越来越严重,干旱草原地区恐怕更差,这三大块儿,我说如果抓紧调,就像林区那种调整,战略方向性调整,调还来得及,否则我看污染的问题、资源环境的破坏问题将会越来越难以缓解,这是我特别要强调的。
接着还得提醒各位做农商的,像在农业领域中打造自己的产业的朋友,世界农业本来就是三分天下,你们所追求的一般大规模产业只在殖民地条件下才有,刚才荷兰的这位校长来讲的道理,说荷兰的人均耕地面积跟中国差不多,所以荷兰是也搞不得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那种大农场农业的,你们看整个欧洲,欧洲其实基本上算是小农场农业,所以我们说第一类大农场的规模化大农场农业,只在殖民地条件下,所以你们去看,北美洲是两个白人国家有大农业,一个是加拿大、一个是美国,原住民哪儿去了呢?加拿大和美国的原住民下降到不到2%,因此有外来人把土地资源占领,你就有大农业,麻烦就是我们的官员和企业家们,跑到美国、加拿大一看,说他那里的大农场真棒、这漂亮,是不错,你有本事把中国的原住民送进太平洋你也搞得起。否则没有大农业。
南美洲也有两个,一个是巴西、一个是阿根廷,这两个也是原住民人口下降到了5%以下,当然澳大利亚另外一个大洲,也是原住民人口不到5%,在这种条件下,你有可能实现大农场农业,否则老老实实认可,你就是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那怎么说?我们说欧洲是小农场,因为没法跟那农场竞争,所以欧洲欧盟财政的40%是补贴给农业的。你想像欧盟这样干吗?拿高补贴吧?平均每个欧盟农场一年要得到1.8万到2万美元左右的补贴,这就是客观事实。并且还得有一系列的过壁垒,除了一般的贸易壁垒之外,还得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壁垒,甚至社会壁垒。比如说讲牛权、猪权、鸡权,如果你的国家不给牛以牛权、猪以猪权、鸡以鸡权,你不符合我的社会标准,你不能出口。就是我不进口你的东西,类似像各种各样的壁垒,在欧盟国家因此他农业规模小,而没有国际竞争力,所以大量的各种壁垒来保护自己本国农业,这是普遍现象,这是常识,谁都知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