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13日上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总理发表讲话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5月14日《人民日报》)
在中国保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政府和行政权力过分介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也愈发显露。以被诟病最多的行政审批为例,不时有新闻报道一家企业办手续需要跑数月、盖上数十个章。而这背后,很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进而影响市场公平和经济效率。因此,减少不该有的行政审批,实现简政放权,对于激活企业和市场活力意义重大。
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本届政府任期一开始,即拉开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调整的序幕。其中更是将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列为重点,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
改革是套组合拳,决心之下,还需要步骤和智慧。一些人早在今年两会前后就已发现,此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报告,将“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并列来谈。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表明,如果政府职能不能根本转变,机构改革也就不能取得效果,甚至会导致一些部门该放的权力没放,反倒继续强化,影响市场的活力。
当然,行政审批改革不仅仅是国务院部门和机构的事,机构职能的转变也不仅仅是国务院的事。改革从上至下,各级各部门都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让三者各归其位,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理顺三者关系知易行难,阻力不言而喻。以减少行政审批为例,放权和减少审批即意味着一些既得利益将受到触动,这是任何改革都无法忽视的现实障碍。对此,《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落实好职能转变要求,必须依靠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监督。特别提到相关部门要开门搞改革,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说到底,构建政府和市场、社会之间最合理的关系,根本上就是要让权力为民所用——让权力为市场服务,为社会和公众服务。这首先离不开权力机关深刻理解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重大意义,最大程度实现自我约束;其次,也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实现。
开弓没有回头箭,新一轮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确立,机构职能转变是大势所趋。正如习近平所言,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要还存在影响政府和市场、社会关系的障碍,纵有万分困难,改革也要持续推进,并坚持到底。
(作者系广州媒体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