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文语句的基本要求
公文中的语句,主要应达到如下要求:
1、含义明确、清晰、完整,便于准确理解,无歧义。
如下语句的含义便不够清晰:
“刚从大城市来到这荒僻的山区工作的确会有些不习惯,但这种不习惯实在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里的“时间问题”语义含混,应直接讲“但这种不习惯是暂时的”。语义多歧的句子更需避免:
“如果售货员与顾客吵架,值班经理应立即向负有责任的售货员提出警告,并记录在案,作为奖金发放的依据。”
这里所表达的不是作者本意,准确地说应作为少发或不发奖金的依据,而不是原字面上所表达的那样。
2.句子成分搭配得当。以下几个例句是搭配不当的典型,应注意在公文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语法错误:
“在这个车间里,勤俭节约的精神日益浓厚。”(主谓搭配不当)
“这项主体工程也是本省化工行业中最大最先进的一项节能措施。”(主宾搭配不当)
“这场技术竞赛是在酷热的气温中进行的。”(定语与名词中心语搭配不当)
3.句子成分完整。不能漏掉或隐去语句中必须有的成分,否则将出现成分残缺的语法错误。如以下例句:
“从这份文件里,使全厂干部了解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因滥用了“使”,造成缺主语)
“这个班组的工人普遍有健康的情趣,大家农业余时间里从不屑于那些乌七八糟的小报。”(“不屑于’后缺调语“看”)
“目前,XX市正在开展整顿交通秩序。”(遗漏宾语“的活动”)
“这是一支过得硬的队伍,他们每建造一座发电站,力求全优,不留任何质量隐患。”(“力求全优”前缺状语“都”,因而不能同“每”相呼应)
4.语序安排妥当。语序指词语组合的次序。它既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反映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语序有时可以决定语义,变更语序后语义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有时语序变更后虽不改变语义但却可改变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无论从语法的、逻辑的,还是修辞的角度看,语序的正确安排都是重要的。以下几个例句都存在语序不当问题:
“这样的活动乐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乐于”应移至“接受”之前)
“我院已于9月30日召开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大会,X X院长和其他学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他”应移至“学院的”之后,否则将有歧义产生)
“5月 3日,我们访问了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当年的爱国老人。”(应将“当年的”移至“参加”之前,删去“的”字)
“该文件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由本部办公厅文电处撰拟。”(应改为“该文件由本部办公厅文电处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撰拟。”)
5.合乎事理。就是语句必须符合实际,合乎逻辑规律。下面几个例句中所反映的错误在公文中常有出现:
“这个地区气候宜人,除气温偏低外很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自相矛盾)
“由于我们没有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结果给惯偷、流氓和坏人造成了盗窃、行凶、阴谋破坏的可趁之机。”(种概念与属概念并列,违背了本来的包含关系,惯偷、流氓无不是坏人)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经营得好,要从这样一些方面考察:第一人尽其才;第二,有正确的经营方针;第三,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前后不对应,前面讲“是否”,后面则只讲了“是”而没讲“否”)
“我们应注意提拔、发现、培养青年干部。”(并列关系的概念其排列次序应合乎逻辑,改为:“发现、培养、提拔”)
“只要我们统一认识,振奋精神,今年初中毕业班的升学率一定能达到100%。”(条件不充分)
“我们认为,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工业生产需要参与其间的工人掌握必要的技术。”(“判断”与“证明”间没有必然联系)
6.句式合理并力争有最佳表达效果。句式合理是指其内部结构合乎规范,力争有最佳表达效果是指要充分利用不同句式的不同修辞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句式多加比较,选取其中能产生最满意效果的。请看下例:
“今年生产任务的提前完成,靠的是全厂干部、工人的齐心努力,各有关协作单位对本厂的积极支持和热情援助取得的。”
这里将“……靠的是…”和“……是靠……取得的”两种结构的句式混用,造成语义纠缠不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