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署名文章刊发过程是怎样的?(2)

总理署名文章刊发过程是怎样的?(2)

核心提示:外交部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翻译室专家,负责此次李克强总理德国署名文章的翻译工作。陈明明:我参与过温家宝访问英国、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时任副总理吴仪访问美国发表署名文章的工作。

【谈发表】 发表不付费 看重影响力

新京报:署名文章一般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发表?

陈明明:一般来说,署名文章会选择在总理到达访问国的当天来发表,也有选择总理到达前一天发表的情况。通过媒体传播总理的声音,让当地民众提前了解访问事宜。

新京报:发表署名文章在选择发表的媒体方面,有哪些讲究?

陈明明:外交部的新闻部门会选择发表的媒体。发表的媒体一般都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比如美国一般会选择《华尔街日报》,在英国会选择《金融时报》这样的媒体。

新京报:通过什么渠道联系这些媒体?

陈明明:在高访前,外交部新闻司会与这些媒体驻京的办公机构联系,表达想要在总理高访时发表署名文章的意愿。这些媒体的驻京机构会与总部沟通,确定发表署名文章的具体日期和版面。

新京报:媒体对于署名文章有字数要求吗?

陈明明:是有字数要求的。一般来讲,署名文章的字数都不会太多。比如,《金融时报》的署名文章英文单词会控制在1000字左右,太长的文章当地民众也很难读完。

新京报:媒体会对文章修改吗?

陈明明:媒体会修改,但是修改主要是在用词上更符合当地的用词习惯,让文章更地道。文章的语气是不会修改的。

新京报:需要支付媒体费用吗?

陈明明:这个是不需要的。因为中国总理高访在访问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对于当地媒体来说,是一个可以提升该媒体影响力的好机会,这个是有默契的。当然,媒体也不会要费用的。

【谈惯例】 主席外访前 多集体采访

新京报:在高访前发表署名文章这种外交惯例我国何时开始出现?

陈明明:国家高层在外访前发表署名文章实际上是西方国家率先创造的,大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后来我们看到,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地传播国家领导人对当地民众的善意,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

新京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在发表署名文章方面有哪些变化?

陈明明:实际上,从我国开始采取这个外交惯例后,署名文章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如用词上变得更通俗易懂,更接近当地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上也更加贴近,更加平易近人,更有针对性。

新京报:什么级别的国家领导人外访的时候应发表署名文章?

陈明明:发表署名文章一般是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级别。像国家主席的外访一般不会用发表署名文章的方式,而是在外访前接受各国媒体集体采访的方式对外传递声音。

新京报:为何方式不同?

陈明明:这主要还是依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一般采用联合采访的方式,政府首脑采用发表署名文章的方式,这也体现了身份、规格的不同,体现差异性。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