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5年后,因年龄过大,环卫工谢若凡被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环卫局辞退。由于工作期间环卫局未与他签订合同,也没有缴纳社保,被辞退后的谢若凡没有生活保障。他向法院起诉,要求芙蓉区环卫局赔偿双倍工资、双倍经济补偿金、加班费等共计26万余元。法院一审判决赔偿5万余元(5月28日《潇湘晨报》)。
从报道的情况看,谢若凡的情况并非个例。目前长沙共有约1.1万名环卫工,其中有8000多名是临聘人员,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五险一金”。也就是说,目前芙蓉区的环卫工人中有超过七成的人,将来将面临谢若凡同样的困境。从更大范围看,像芙蓉区这样的情况,全国不少地方并不鲜见。
环卫工人的编制究竟要给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明了,当然是要给环卫工人。但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举两个例子:谢若凡工作了25年,从中年到白头,最后得到的是“辞退”的结果;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环卫所清粪队队长徐深海,尽管辛苦清粪20多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但他至今仍然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对于他们来说,想要一个编制,成为一名正式工,真是比登天还难。
然而,对于某些人而言,想进编制却是轻而易举,也举两个例子:一是,去年某省会城市向社会公开招考457名具有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条件限定在3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结果参加报考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一举击败了众多一线环卫工;二是,从近年来不少地方曝光的“内部招考”、“萝卜招聘”事件来看,编制成了某些人权力自肥和权力寻租的玩物,这令苦等苦盼编制的临时环卫工们情何以堪?
给长期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临时环卫工人们,解决一个正式编制,提高一些经济收入,提供一份退休保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义务,也是他们应得的合理回报,更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关部门应当好好反思一下:为何有些人要个编制如同探囊取物,而真正需要的环卫工却难于登天?为何有些人占着环卫工人的编制不干环卫工人的活,收入低微的临时工们却要起早摸黑地干活?环卫工人编制究竟是给那些“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人,还是应当给那些踏踏实实干活的临时工?
再进一步追问,有关部门对环卫工人的关爱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是落实在行动上?是热衷于在环卫工人节时做送温暖的表面文章,还是真心实意地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利益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谢若凡们”的困局就难以破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