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政治的两种观点和两个视角(2)

土地政治的两种观点和两个视角(2)

相关论学者认为,传统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是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土地分配问题构成了中国农村政治和革命的根源。李景汉在河北定县调查时说,“中国农村经济的难点在于土地短缺”[13]。陈翰笙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农村诸问题的中心“集中在土地之占有与利用”,“土地所有与土地使用间的矛盾,正是现代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14]。陈翰笙认为土地分配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同时他引用意大利学者托尼的话,证明土地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每当权利失去均等,土地转移到少数人手中的时候,社会与政治,必起绝大的变异[15]。陈翰笙只是说明了土地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土地不均会带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效应,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明土地占有与村庄权力的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李景汉、陈翰笙这一学派被称为土地“分配派”,即通过解决土地的分配问题而拯救中国。

(1)土地与乡村政治:相关论。这一观点认为,土地虽然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子”,“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费孝通认为,“农业和牧业不同,它是直接取于土地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16]。费孝通先生上述论述表明了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农民离不开土地,不能没有土地。费先生并没有直接论述土地占有与政治和村庄权力之间的关系,只是在《乡土重建》中表明了土地占有与政治的相关性,他认为分配是从所有权上说的,中国土地分配不平均是事实。分配问题远没有技术及组织更为重要。分配问题在民生上有极严重的影响[17]。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也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技术派”观点,包括当时的美国学者卜凯等都持此类观点,他们认为通过农村技术革新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找到一条道路。

(2)土地与乡村政治:部分因果论。土地与政治之间有关联,土地占有的数量会影响农民对政治的态度和盟友的选择。亨廷顿在论述土地政治时说:没有哪一个社会集团会比拥有土地的农民更加保守,也没有哪一个社会集团会比田地甚少或者交纳过高地租的农民更为革命。亨廷顿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农村的作用是一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18]。亨廷顿只是表明了土地与政治有关系,但土地与村庄之间的关系如何成为政治的变数,则没有明确提出。费正清在分析中国社会的本质时说,“在农民大众眼里,士绅还包括大地主,这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士绅家族之所以能不断主宰农民,不仅依靠其拥有土地,而且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士绅中间主要产生出将来可以被选拔为官吏的土地士大夫阶级”。“士绅家族的最好保障并不只是靠田地,而是靠田地与官府特权的结合”,士绅能够凌驾于农民经济之上主要依赖于置田产和当官[19]。费正清认为决定村庄权力的不仅是土地,还有当官,土地是士绅及其家族主宰农民的重要工具,土地占有与政治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土地占有与村庄权力只有一定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土地并不完全是村庄权力的来源,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村庄权力。

(3)土地与乡村政治:直接因果关系。这一观点认为,土地占有数量决定着村庄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力。黄宗智先生主张,“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相互交迭”,他引用西德尼·甘布尔的研究证实自己的观点:在众多村庄中,财产是获得村中长老身份的一项资格。有时不限定数量,由最富裕的村户的家长充任。有时则规定要有一定数额的土地才可担任长老……穷人绝对不会被任命,部分原因是土地太少。黄宗智得出一个结论:村庄政治领导权的延续和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地位特别是土地数量的持续和流动[20]。黄宗智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土地与村庄权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土地占有数量与权力大小、土地占有的时间长短与权力持久之间的关系,土地决定村庄权力,土地占有数量决定权力的大小。黄宗智先生用个案比较明确地说明了土地占有与村庄权力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而且说明了土地占有是村庄政治的经济基础。

“分配派”是从农民角度来研究土地占有与变动对中国政治的影响,相关派、部分因果派及直接因果派都是从士绅占有土地角度探讨土地与乡村政治的关系。虽然研究的对象和视角不同,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有一个共同点:土地与乡村政治有关系,至于这种关系是相关,还是部分因果或者直接因果则有一定的差异。

第一种观点否定土地与乡村政治有关系,第二种观点主张土地与乡村政治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土地占有数量决定村庄权力的大小,士绅能够不断地主宰农民、治理村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拥有土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小农的土地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小块土地是政府的物质条件,小块土地是官僚立足的基础,小农与国家和村庄的关系都是通过土地而形成。同理也可以说,小块土地是乡村士绅治理村庄的基础,即小农的小块土地构成了村庄权力的“经济基础”,构成了传统村庄治理的基础,小块土地是村庄治理的“物质条件”,还是村庄得以施展权力的“生活来源”。笔者认为,农民的小块土地对村庄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传统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因果或者相关关系,小块土地构成了乡村政治的经济基础。

二、两种分析视角

在确定土地与乡村政治具有相关关系后,我们就要具体探讨土地与乡村政治之间影响机制或者连接机制。对于土地与乡村政治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学界一般有两个视角或者两个传统:一个是从宏观的角度、整体的角度分析土地占有与乡村政治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土地占有与乡村政治之间的关系。

1.第一种视角:宏观分析

宏观分析视角是指从宏观层面、理论层面分析小块土地与政治或者乡村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马克思、费正清等是主要代表。马克思曾经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