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也有力量

文采也有力量

核心提示:这给我们以启示:文采也有力量,作报告、写文章都应当努力做到既有思想又有文采,使人不但得到教益,而且受到感染。也许有人会说:文采只是一种形式,何必非要为此劳神费力不可。做到“三贴近”,离不开研究主体和受众、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强调思想是重要的,注重文采也是必要的。

记得以前读《共产党宣言》时,对开卷之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印象极深,直到如今还能熟背。这是哲理与形象的生动组合,是思想和文采的绝妙搭配。马克思、恩格斯向旧世界挑战的时候,就是这样从容不迫,诗情洋溢。这给我们以启示:文采也有力量,作报告、写文章都应当努力做到既有思想又有文采,使人不但得到教益,而且受到感染。

我们开展工作,离不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需要把道理讲清楚,把要求说明白。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肩负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更应当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质量上乘的精神食粮。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艺术。语言风格正是一个人理论水平、行为方式和文化素养的体现,文采则是语言文字闪射出的熠熠光芒。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采,对于讲话和文章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缺少的追求。没有文采的东西,往往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后果。文采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如泉石流韵、林籁鸟鸣,可以让人受到滋养和熏陶;是一种思想的表达,郁然内里、焕然外观,能够使人得到教益和启迪。

也许有人会说:文采只是一种形式,何必非要为此劳神费力不可。宣传动员群众,把任务、要求说明白即可,用不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理论学术文章,有观点、有内容更重要,不一定“开卷别有沧桑感”、“总见笔墨逞风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思想和文采的关系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但是,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来表现,形式能够反作用于内容。文采不是高谈阔论,不是华丽辞藻,而是服务于内容需要的最佳形式。我们提倡注重文采,并不是咬文嚼字、忽视内容,更不是以辞害义、哗众取宠,而是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形式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好地为人理解和接受。文采的力量就蕴涵于对内容的生动诠释中,贯穿于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中。一个好的思想,一个新的观点,如果有了一定的文采,无疑作用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文采有力量,劝君莫小视。辉煌全唐诗,崔护仅有小诗一首;浩瀚千古文,王羲之只有短文一篇。而崔护之诗、王羲之之文所以能传诵百代、光耀千秋,是与它们文采斐然分不开的。如果说这是文艺方面的例子的话,那么许多古今中外的事实则可以让我们从更广的意义上领略文采的力量。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屡见其中唐诗、宋词、汉文章光芒闪烁,即使像《别了,司徒雷登》这样的政论文,也是生动、泼辣、有趣的。读列宁的文章,如《欧仁·鲍狄埃》,总觉其落笔之际一往情深;他使用的“天上的云雀不如手中的麻雀”、“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等警句式语言,令人回味无穷。达尔文的宏论巨著《物种起源》,内容虽然高深,文字却很有一番竹外桃花、斜阳疏影的酽酽趣味。李时珍的医药经典《本草纲目》,目的本在实用,其中却时有典故纵横穿插,哲理激情渲染烘托,读来何其快哉。

由此想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应当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做到“三贴近”,离不开研究主体和受众、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强调思想是重要的,注重文采也是必要的。文采并非文学的专利。作报告、写文章借助于文采,可以使思想表达更深刻、更生动,可以使思想的灵魂乘着文采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进而达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的目的,因而是值得人们下功夫去追求的。

(《人民日报》2004年2月5日第九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