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2)

客观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2)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哪些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导致“速度型效益”大幅缩水,加剧财政金融风险。这可能导致不少地方和企业原有的赢利模式被冲垮,原来占有的市场中心,或盈利的主要来源,现在可能整个被打乱。“速度型效益”加速缩水对地方政府带来的挑战十分严峻。一些地方原有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再可靠,例如土地批租收入急剧下滑,又没有新的利税来源,特别是正常可持续的税收来源,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掩盖的财政窟窿明显暴露,产业发展生态严重恶化。

第二个挑战:国际竞争加剧,市场重心可能转移。美欧日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会影响中国传统优势市场,我们如果进行同构同类竞争,就要考虑在技术水平、产品研发投入方面有没有竞争力,我们怎么样通过品种或市场布局的调整,来形成差异性竞争,保持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仍然看好中国市场,并实施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和市场本地化的新战略,在我们家门口形成直接竞争压力。现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贸易保护措施名目繁多,除了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还攻击中国搞国家资本主义,进行不公平的竞争,等等,跟着抛出相应的贸易投资规则,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牵制。

第三个挑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我国在国际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减少40%-45%,“十二五”规划也对减少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规定了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突出环境约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鲜明特点,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新的约束条件,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密集、环境脆弱,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

第四个挑战:综合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的盈利空间急剧缩小。这和“速度型效益”缩水是密切相关的。大家都感同身受,地价、水电价、资源价格、治理污染的代价、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都在上升,压力有增无减,这是企业反映最大的难题。由于外需下降,传统产业原来靠出口能够盈利的空间也受到挤压。所以,社会上关于减税的呼吁很强烈。现在推出的“营改增”,逐步扩大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范围,正是在考虑减轻企业税赋,增强企业活力和技术改造发展后劲,鼓励服务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当然这方面还有很大政策空间,并不是说到此为止了。

第五个挑战:行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混乱。近些年来,许多加工制造企业纷纷“转型”,转到股市、楼市去投机,美其名曰“经营模式创新”。不愿意做实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畸形的要素流动,根本上是行业利润信号严重扭曲导致的。要改变这种局面,涉及完善竞争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还有改革资源价格。至少这四个方面的政策要协调推进,才能校正行业利润信号,正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最后一个挑战:挺过“阵痛期”与追求短期目标的矛盾。在我国经济增长态势放慢的过程中,原来没有暴露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这就像一段“阵痛期”。比如“速度型效益”严重缩水,导致财政金融风险暴露;又如利润分配严重失衡,导致没人愿意去发展实业,在经济高涨的时候它们都被掩盖起来。同样,经济高涨时人们也不觉得产能有什么过剩,该淘汰的落后产能还在开足马力。而在经济增速出现趋势性放缓的情况下,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必然会水落石出。这个时候要考虑,我们能否挺过这段“阵痛期”,借这个机会把该淘汰的都淘汰掉,奠定更好的后续发展基础。经验表明,短期目标很容易被追求,优胜劣汰的时机很容易被延宕,该淘汰的很容易死灰复燃。为了克服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的难题,我们始终需要面对如何远近兼顾,作出更为积极的选择。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