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关几个厂难治淮河癌伤

只关几个厂难治淮河癌伤

摘要:要终结“淮河癌伤”,远远不是关几个厂、执几次法、挖几口井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涉及产业转型、监管升级、观念转变、生活方式重塑的系统工程。又黑又臭的河水,此起彼伏的癌症村,“公公、丈夫、儿子先后患癌去世”的家庭悲剧,诉说着淮河的哀伤。

要终结“淮河癌伤”,远远不是关几个厂、执几次法、挖几口井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涉及产业转型、监管升级、观念转变、生活方式重塑的系统工程。

又黑又臭的河水,此起彼伏的癌症村,“公公、丈夫、儿子先后患癌去世”的家庭悲剧,诉说着淮河的哀伤。日前,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再度走访淮河流域,向人们展示了水污染的旧痛与新愁,看得人心情分外沉重。

某种意义上,淮河是我国河流污染的一个样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镇垃圾等纷纷向河道倾泻,污染之害,从水质由清变浊的表象,向人的体质由健康到多病的深层发展,淮河病得不轻。从2005年启动的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癌症)相关性研究已经证明,淮河流域的确存在癌症村,其发病率高过全国平均水平5—10倍,癌症高发的确和水污染有因果关系。

从央视记者的现场调查来看,当地政府近年打起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拉锯战,有“零点行动”“流域限批”等铁腕手段,也有关停一家造纸厂的反复博弈。虽然距“让淮河水变清”的目标还较远,但水质确实有了一定改变。

让人难以释怀的是,水质改善的基础相当脆弱。比如,淮河干流水质较好,而支流水质仍在劣五类边缘徘徊。这种反差,固然有地理条件等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污染源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污染物依然保持巨量的排放。

同样让人纠结的是,工业污染造成的河流之殇尚未远去,新的污染源又在积聚新风险。记者在著名的癌症村河南沈丘县黄孟营村发现,饮用水净化后癌症发病率有了下降,但村民卫生习惯落后,有垃圾箱却不用,乱扔生活垃圾、麦秆等,自造新的污染围城。宏观层面的数据则显示,农村生活垃圾、化肥等面源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河流和湖泊营养物质总量的60%—80%,面源污染已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氮肥等造成的污染正在成为致癌的“新杀手”,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足够警觉。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近平日前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警语,何尝不是包括淮河在内的众多“悲伤河流”的教训总结?而要终结“淮河癌伤”,远远不是关几个厂、执几次法、挖几口井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涉及产业转型、监管升级、观念转变、生活方式重塑的系统工程。简言之,只有生态文明真正扎根于淮河两岸,清流才会有新的源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