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2)

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2)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但不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自始至终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执政党来说,人心向背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如果人民不拥护、不支持,无论掌握多么强大的国家机器,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失去执政地位。纵观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面上反映的是不断重复的政权兴替,实质上是人民群众不断选择新的利益代表和政治代表的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才能保持自己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正是基于唯物史观对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我们党始终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微观层面看,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 的领导实践过程;从宏观层面和长时段看,则是党践行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出正确决策,实现人民利益,防止被人民群众抛弃的政治实践过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增加了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危险。还应特别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自身出现许多新特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创造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群众路线新形式,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汲取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贴心,使党的执政实践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切执政实践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始终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党员干部在工作上必须对上级负责、对党负责。但应看到,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所以,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是高度一致的,对党负责归根到底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优劣,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满意来展开。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像舟和水、鱼和水、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当主人、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真正贯彻好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成就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必须把自觉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基本政治要求;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最强大,对人民群众必须心怀敬畏,经常用人民群众这面镜子对照检查自己,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执笔:赵周贤  刘光明)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14日 07 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