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要紧的是守“底线”而非划“红线”

最要紧的是守“底线”而非划“红线”

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针对此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昨天透露,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6月15日《京华时报》)

教师体罚、性侵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情节还相当严重,触犯了法律构成了犯罪,不但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而且给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抹了黑,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老师猥亵女生现象密集曝光,更引发社会公众的不满和忧虑。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师德沦丧,无疑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给师德划“红线”、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失为正视师德问题、回应公众关切的具体体现,然而,从舆情反馈来看,响应并不热烈,反而遭来诸如缺乏新意、本末倒置之类的质疑。在笔者看来,“好心”反受冷遇,是因为当下缺的不是“红线”,而是如何守“底线”。

不体罚学生、不违规办家教,等等,不是没有明文规定,而是早已三令五申,性侵学生不但有违公德,更是明显违法,然而,现实中每每发生此类违纪违法事件,往往都是轻描淡写地处理,有的刻意隐瞒、压制,有的袒护、私了,有的则压根没受到任何问责,无形中很容易助长师德滑坡。

事实上,师德“红线”也好,公德“底线”也罢,不是靠某个或某几个部门“划”出来的,它是与时代文明、社会秩序相适应的约定俗成、客观存在,受到公众的普遍认知和遵守,某些“底线”是显形的,有的则是隐性的,主要靠社会各方基于常识、常理、常情做出道德评判,进而加以舆论谴责和规制处罚。

就在不久前,湖南省新宁县一徐姓教师因猥亵多名女生被刑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竟然回应称,“仅仅是猥亵,还没有突破底线”。在如此荒唐的官方语境下,师德“底线”显得何等苍白无力。滥补课可以“被自愿”,体罚可以“失手”,没有对“底线”的充分敬畏和坚守,划“底线”或者“红线”,进而实施所谓的“一票否决”,约束、震慑作用又能有多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