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泉 信访局长的好榜样(2)

张云泉 信访局长的好榜样(2)

核心提示:张云泉同志在自己办公桌的醒目位置摆上了“1号接待员”的牌子。他,就是江苏省泰州市“1号接待员”,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  张云泉给有关部门写了3张条子,对徐宇说:“你不要着急,我和同事一定帮你要回钱。

泰州市春晖路上有一个售货亭,上面张贴着“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

售货亭的主人就是白发苍苍的李庆余。说起这个售货亭的来由,老李又回到了那些痛苦的记忆。4年前,他的独子在煤气泄漏事故中意外身亡。儿子走了,新婚不久的儿媳也离家而去。他们有时望着儿子的结婚照泪如雨下,有时站在阳台远眺儿子单位大门里涌出的人流怅然若失,有时希望儿子熟悉的身影重新出现在面前……有一次,李庆余的老伴因为站立时间太久,昏倒在阳台上,手臂骨折。

张云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再不把他们从无望中解救出来,还会发生悲剧啊!”

与老李非亲非故的张云泉取得了领导的支持,把老两口的户口从农村迁入市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让他们每月都能拿到500多元生活费。

可是,老人的儿子买房欠下10多万元债,老人心里很着急。体察入微的张云泉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建议开个小卖部,并和同事一起帮他们办妥了所有手续。二老喜出望外,到装潢屋花50元做了“共产党万岁”这5个大字,把开张的日子定在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

李庆余对记者说:“我思前想后,要找个法子感谢张局长,但知道他不抽烟不喝酒,送别的东西,也不知他家在哪儿。他总说自己是党教育和培养的,我就给教育和培养他的共产党扬扬名吧!”

每逢张云泉路过售货亭,李庆余总要向在场的人说:“你们看,‘三个代表’来了!张局长就是看得见、用得上的‘三个代表’!”

张云泉常说:“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让群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

说起来,张云泉热爱党的信访工作,还是缘自一位名叫王德元的老人。

多年前一个秋天的清晨,张云泉正要走进办公室,被50多岁的王德元挡住去路。老王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种种原因使他失去了公职,在10多年代课老师的生涯中,妻子失踪,儿子早亡。一连串的打击让老王贫病交加,如今又随时面临精简的可能,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辗转反侧之后,老王步行了30多公里,来到市信访局。

张云泉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安慰他说:“你不要难过,我会尽量帮你解决困难。”张云泉帮他填好来访登记表,给了他返程的车票钱。

送走老王后,张云泉着手协调此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王德元的公职身份和工资待遇得以解决。

王德元写了感谢信,送了锦旗,还饱含深情地把这件事讲给他的学生听,并布置了一篇以《党恩》为题的作文。

这件事给了张云泉很大的触动,一件平常的工作却让群众看到了共产党好,让人民铭记党恩,以后真得好好工作啊!

“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

张云泉是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然而,徐宇见张云泉的第一面,就觉得他没有一点架子,不像个“官”。

徐宇19岁那年,在建筑队工作的父亲患肝癌去世。祸不单行的是,2001年,当地一家私营企业主擅自将路挖断,母亲骑自行车经过时,连人带车翻下,摔成高位截瘫。

徐宇强忍接踵而至的悲痛,放弃快要结束的学业,回家照顾母亲。法院判定徐宇的母亲应获9万多元赔偿,可是肇事者恶意拖欠,硬是不给。

徐宇到很多部门请求帮忙要回赔款,依然杳无音信,此时家中已是债台高筑。焦急中,年轻的徐宇踏上了上访之路。

碰巧的是,第一次上访,徐宇就遇见了张云泉。当时非常冷,张云泉见徐宇穿得很单薄,冻得发抖,就掏出200元钱给他:“母亲还需要你照顾,你穿得太少,先拿去买件棉袄。”

张云泉给有关部门写了3张条子,对徐宇说:“你不要着急,我和同事一定帮你要回钱。”

徐宇想给眼前的这位恩人跪下,却被张云泉一把抱住。临走的时候,徐宇拿着张云泉买的饼干和橘子,对着信访局的办公楼深深地鞠了一躬,才满面泪水地走开……

在张云泉的帮助下,徐宇讨回了赔偿款,还清了欠债。怎么表达对张局长的感激之情呢?家徒四壁,真没啥送的了,他就用剩下的米做了两斤炒米糖,送到信访局。

“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人民的希望,鞭策我要一生兢兢业业;群众的疾苦,教育我要永远甘守清贫。”张云泉以此自勉。

某困难企业职工孙勤,36岁时丈夫就患癌症去世了,每月285元的工资也不能按时拿到。儿子王晖考上了大学,可4000多元学费压得她高兴不起来。

走投无路的她到信访局找到张云泉,张云泉和同事们捐了些钱,又帮她找了一份看自行车的工作。每年寒暑假,张云泉都要把王晖叫到办公室嘘寒问暖,资助他一些学费,鼓励他安心学习。

一个党员一盏灯,张云泉的关怀照亮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王晖入学后,得了奖学金,当了学生干部。更令张云泉高兴的是,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常与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照顾老人。

王晖从千里之外的天津给张云泉寄了一封长长的来信,信中说道:“您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却不图一丝回报,您是泰州人的骄傲。我也将会在人生道路上以您为榜样,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将来报答您及身边的人,回报社会。”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07日 第一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