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年轻干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标准”

选拔年轻干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标准”

核心提示:近期,“火箭提拔”年轻干部的事件屡见于网络报端,却每每经不起围观,受不住质疑,无奈之下只好将被提拔者从“火箭”上拉下且重重摔到地上,并顺带处理几个帮扶者。

近期,“火箭提拔”年轻干部的事件屡见于网络报端,却每每经不起围观,受不住质疑,无奈之下只好将被提拔者从“火箭”上拉下且重重摔到地上,并顺带处理几个帮扶者。此举看似还原了真相、伸张了正义,然而,整个过程却严重损害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和败坏了社会风气。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用人好坏事关兴衰成败,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风向标问题。墨子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不过,“贤人”和“小人”都没有标准的脸谱,无法从外形上予以分辨,用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用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仅仅从“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宽泛概念中进行确认,难免有失偏颇。选拔年轻干部亦然如此,靠的既不是“慧眼”,也不是什么“法宝”,关键是要对选拔标准进行正确解读。

选干部、配班子是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能,因此,需要对所在地区或单位的领导班子配备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谋划。一个干部能不能适应某项工作,不要等到大家都认为不合适时才知道用人失察失误,而要适时科学预判,努力将最佳人选放在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选配领导班子时,必须根据工作性质和干部个人的能力素质、专业特长、性格气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能力匹配、专业互搭、性格融合、气质互补等,并坚持老、中、青干部三结合。一般而言,年纪大一些的干部经验丰富、成熟老到,中年干部遇事沉稳、处变不惊,年轻干部创新灵敏、富有活力,只有充分发挥好成熟稳重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年轻干部才能少走弯路,同时又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培养选拔干部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年轻干部的教育引导,在快速提升能力素质上下功夫,着力提高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人有生老病死,干部要新老交替,为了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追求干部队伍年轻化其实并没有错。但是,有的地方却老是搞违背常理的一套,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的问题,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变相施法,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不断出现改革的“怪物”或“四不像”。如惰性执行干部年轻化,挖空心思为年轻干部腾出位置,即使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也要降格以求,让空了来的“坑”安插像模像样的“萝卜”;有的地方为了“出经验”、“有成果”,有过分追求“低龄化”的倾向,拼命吸引上级的目光。过分追求干部年轻化,容易使人产生“年龄是个宝,错过不得了”的错觉,平添了年轻干部的浮躁,助长了个别人的投机心理。更有甚者,干部队伍年轻化竟成为了“钻空子”的理由,蜕变为权力世袭的工具。有手握重权、熟悉规则者,竭力为子女和亲属谋取“位子”,在干部提名、考察、讨论酝酿、表决等过程中“不经意”地施加了权力性影响力,在程序合理合法的掩护下,干部回避、干部监督等制度变成了“睁眼瞎”,造成了制度失灵。被提拔者的基层历练逐步被丰富,提拔台阶看似一步一个脚印,但一翻开被提拔者的成长足迹,却发现政绩乏善可陈、成长速度过快、社会关系复杂等毛病层出不穷,令广大没有背景的草根阶层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严重丧失了社会公平。

其实,一个干部到底行不行,“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就知道了。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不能在小圈子内选人,不能单纯为了结构而选人用人,把干部是否优秀的真凭实据拿出来,经得起围观,耐得住推敲,过得了群众关,这样才能选出真正优秀的干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