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参军入伍,大学生的别样青春(2)

【案例】参军入伍,大学生的别样青春(2)

大学生该不该去当兵——携笔从戎算好“三笔帐”

2011年 10月以来,武汉众多高校网站都发布了《2011年冬季征兵工作通知》,动员大学生为国家服兵役。“大学生当兵”再度成为网上的热词,广受关注,热议不断。有名为“我爱武装”的网友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更加应该尽义务服兵役”。“一休”说,“现在国内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入伍不失为一种选择”。也有一些网友表示对“大学生当兵”的不理解,“小强”就表示,“读了十几年的书去军营里操枪弄炮不划算,没前途”。

对于大学生该不该去当兵,湖北省征兵办公室副主任、省军区军务动员处处长袁盛清给大家算了“三笔帐”。

一、经济帐

(一)补偿代偿金。应届大专毕业生可补助18000元,本科生可补助24000元。(二)义务兵津贴和退伍补助费。共约16000元。(三)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按2010年全省平均水平计算,每名城镇兵两年共补助11200元,每名农村兵两年共补助8000元。(四)货币安置费。最高约 60000元,最低约10000元。

上述几项累计,服义务兵两年,本人或家庭直接享受的经济待遇,应届毕业大学生最高约11.1万元,最低约4.5万元;普通义务兵最高约8.7元,最低约2.4万元;农村兵最高约4.8万元,最低约2.4万元;城镇兵最高约  11.1万元,最低约3.9万元。另自入伍起,衣、食、住、行、医、险军队全包,不再需本人出钱。

二、政治帐

(一)是当兵光荣。当兵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二)是从政治平台。自古英雄出军营。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当兵到部队后,可以入党、转士官、考军校、提干保送入学,在部队成就事业,建功立业。所以说,当兵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平台。(三)是有利成才。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部队可以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前途帐

(一)信息源广促事业发展。人们说,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财富,当兵之后,战友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信息来源渠道多,信息量大,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二)是战友情深终身受益。俗话说:“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在一起扛过枪的战友,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同生死,共命运,培养出来的感情是社会上一般职业所不能比的,这为今后在社会上创业、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社会根基。正可谓:“当兵一阵子,受益一辈子”。(三)是政府政策扶持优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退伍军人的就业、安置和优抚等工作,在求学、创业、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和优待。(四)是意志得到全面锻炼。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部队生活,能使大家的意志、毅力、才干、体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大学生士兵融入军营,将对我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改善士兵队伍的素质结构、更新部队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军营生机与活力等带来一个巨大的跨越。

中国国防大学一位专家认为,随着士官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的士官制度推行,军人的职业化色彩愈来愈浓厚。“这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好处,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需求。”他说。

大学生去当兵,回来变了样

“两年的军旅生涯让我养成了遵纪守时,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2007年12月,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吕广川光荣入伍,两年后,他从部队退伍重新成为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位学生,完成了学生——军人、军人——学生两种身份之间的两次转换。从张扬个性的大学生,到要求绝对服从的军人,人生中有了当兵的经历,让吕广川感触良多。

记者采访了退伍返校继续求学的学生吕广川。

“那时候去当兵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自己年满二十二岁了,要是再不去,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抱着这样的念头,吕广川成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浙江大学第一位在校应征入伍的本科生。

两年的军旅生涯,吕广川当的是潜水兵,“这是个专业要求很高的兵种,所以我们的训练也非常苦。不过当兵要吃苦心里都有了准备,所以咬牙就能坚持,回头看看当兵的两年,倒是简单快乐。”

对吕广川来说,从军人转变成大学生的过程更加艰辛。重新回到浙大校园,原先的同学有的已经工作,有的已经开始读研,还有的已经开始了创业。而吕广川面对的是已经有些陌生的教室。“一开始真有点跟不上,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变笨了,毕竟这么长时间没有系统学习过了。”吕广川对记者感叹:“不过在部队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件事,只要肯吃苦,肯定会有好日子,所以我就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不论是走在校园,还是坐在课堂,吕广川总是会给周围同学一种不同的感觉:走路笔挺,坐姿笔直,让人一眼就觉得这个大学生不一样。“很多时候是下意识的,走在路上,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去纠正自己的走姿”。

吕广川笑着对记者说:“当兵回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发现自己坐得下来听课了,而且每节课都会坐在第一排。”不管是上什么课,不论老师上课上得怎么样,他都会坐得笔直,认真地听下去,正是这样,吕广川发现很多问题突然变得简单了。用老师的话来说,当过兵的学生,就是有精神!

就像当初选择当兵一样,吕广川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很有规划的。他说:“在大学里,我得奋起直追,多学东西充实自己,将来工作中会有用。”

红卫兵风潮

旧社会有句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可在改革开放以前,好男人没有不喜欢当兵的。男孩子从小就特别爱玩“枪”,长辈们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也是玩具枪,玩具枪上寄托着上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只要能当上解放军就算是“好铁”了。可惜社会上人太多兵太少,都喜欢当兵不可能都当上兵,很多人只能“望兵兴叹”了。

当时的兵营就像是现在的大学,不但能实现自己的军营梦想,而且只要能进去就有前途了。那身黄军装就相当于现在的“名牌”,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吸引众多的眼球,社会上只认“军装”不认“人”,有了黄军装就算是有了“通行证”。军队既然是国家的支柱,军人就是社会的栋梁了。当时流行的观念是以政治标准评判人,当时用人单位最重视“政审”,因为部队“审”过了。从部队出来的人就是“免检产品”,部队复员证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有了这个到哪里都吃香。1966年的夏天,北京的大学里出现了红卫兵,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成了青年学生们奔走相告的大喜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