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荣: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李清荣: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核心提示:8月1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表彰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大会向49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31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颁奖。李清荣担任城建局长以来,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个人生活不铺张,公务活动中坚持厉行节约,不搞特殊化。

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表彰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大会向49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31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颁奖。我省唯一一位当选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宁强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李清荣,会后便起程返家,第二天便出现在了宁强县重灾区七里坝恢复重建现场。他耳边不时回响起温家宝总理的殷切希望:“‘人民满意’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群众心里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的分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的分量。”

今年43岁的李清荣,1985年12月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从一个普通的办事员干到县城建局长,在他的亲手打造下,宁强县先后获得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绿化先进县”和“省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等多项荣誉。李清荣也先后获得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个人”、“汉中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公务员就是公众的仆人”

“公务员就是国家公务工作人员,也就是公众的仆人。”这是李清荣对公务员涵义的理解。

李清荣在乡镇工作时,就经常学习农村法律、法规,了解地方风俗民情。到县城建局上班的第一天,李清荣在干部职工大会上说得一句最动情的话是:“初到一个单位,我要甘当小学生,要从头学起!”他邀请多年从事城建工作的退休老领导和县内知名人士共商城建大计,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城建局工作的这几年里,他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学习城建各项业务。

李清荣经常要求各单位要始终把工程质量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出“八个一律、六个禁止”,每年必须组织6次全面检查,召开4次安全专题工作会议,检查覆盖率达100%。

李清荣担任城建局长以来,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个人生活不铺张,公务活动中坚持厉行节约,不搞特殊化。在决定零星市政工程的承发包、项目资金的拨付处置、干部职工的劳资福利等问题上,充分发扬民主,集体研究班子决策。针对单位实际,他主动同县检察院、反贪局结成预防职务犯罪联系单位,并签订了《预防职务犯罪责任书》。

“扑下身子工作就是要为百姓着想”

李清荣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知名人士和各界群众,详细了解县城和各集镇建设的发展历程。根据县城发展现状,把县城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为“以旅游、商贸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得到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为建设高品位的县城,他带领班子成员和有关技术人员,到四川、重庆、湖南和本省岚皋等地考察,先后完成了三期桥闸工程、羌城明珠、县城垃圾处理场、人民广场扩建等10多个精品亮点工程。目前,县城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9.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90余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3%,宁强县已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近日,又刚刚通过了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初审验收。

李清荣经常和局属单位县城建监察大队、市政工程管理站的同志一起巡查县城,发现路灯不亮了、市政设施被损坏了、乱摆摊设点了、占道经营了等等,便当场指出,迅速纠正。在城市管理中,受气挨骂、起早摸黑是家常便饭,但他总是说:“一个公务人员不要太过小气,受一点委屈没有什么。咱们扑下身子工作就是要为百姓着想。”

“多一些尽心、耐心,老百姓的家园就会更加安宁”

“5·12”地震发生后,李清荣带领规划技术人员跑遍了所有重灾乡镇集中安置点。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97次深入广坪、青木川等重灾区。他多次到自己的联系点汉源镇亢家洞村安置点召开村民大会。在青木川镇韩家垭村受灾群众安置点,他胸有成竹地向国务院领导汇报恢复重建规划……

去年6月,在频繁的余震中,面对高考的日趋临近,他顶着炎炎烈日,与省建设厅的专家共同探讨高考考场搭建方案,并现场督战,指挥300名施工人员一周内突击完成了72间4500平方米活动板房的搭建;他组织9个房屋鉴定组,两个月内,将全县230所学校、278座医疗卫生公共建筑房屋受损情况鉴定完毕;他组织技术骨干,两个月内完成了53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现状图测量与规划编制工作。

在灾后重建中,为解决县城建局所承担的全县建材和技工两个难题,李清荣想方设法,从河南、四川和本省各地吸引了3000多名技术人才,解决了技工难题。在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协调下,每天向宁强发送专列运输建材。建材难题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天有近百火车皮、一百万块砖头滞留在宁强火车站。李清荣一连20多天吃住在火车站,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有一次竟一连熬了四个通宵。他先后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将1.5亿块砖、1.8万吨水泥、600吨钢材,从火车站分发到全县各地,为群众节省运费上千万元。

在安置点规划编制中,他细心指导技术人员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他说:“修房造屋是百年大计,我们多一些尽心、耐心,老百姓的家园就会更加安宁!”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